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经济学人

产业动态 口岸信息 财经数据 招商引资 企业聚焦 商会协会 银行 综合理财 证券 经济学人 消费购物 政策法规 观察

赵磊: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23
摘要:导读: 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本文为赵磊教授新作《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序言) 1 这是作者第二本有关一带一路的专著。第一本书的名字叫《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第二本书的名字

  导读: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本文为赵磊教授新作《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序言)

1
 

  这是作者第二本有关“一带一路”的专著。第一本书的名字叫《“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第二本书的名字叫《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两本书都是笔者三年有关“一带一路”调研和学习的阶段性总结。两本书的内容不同,但切入点都是文化、文明。一个是从文明的角度谈崛起,一个是从文化的角度谈经济。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文字基本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从2013年9月开始,我开始深入研究与调研“一带一路”,并主持了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2015年5月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这一论坛是国内少有的专注于“一带一路”研究的“网络型智库”。三年里,一直在国内省份调研,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四川、重庆,从沿海省份的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到内陆省份的内蒙古、山西、河北,从北端的满洲里、二连浩特到西段的红其拉甫、霍尔果斯,“一带一路”使笔者有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机会。近50篇“一带一路”研究报告上报中央,是多部委与省市“一带一路”规划的特聘专家,并为数十个省市委中心组、央企中心组讲授《“一带一路”与中国跨越式发展》、《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

  与此同时,从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到欧洲的英国、意大利、捷克、波兰,再到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柬埔寨等,“一带一路”也使笔者有了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机会。很多外国政要由衷为中国倡议点赞,他们承认:“一带一路”不仅是“路”,更是“道”;中国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正在帮助国际社会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大道之行。在澳洲,笔者了解到了中医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澳大利亚成为首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的确,“一带一路”创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相互了解与相互欣赏的机会,创造了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机会。

  在调研中,笔者一方面看到了诸多“痛点”,如目前的“依赖惯性”,即中国城市对国有企业有依赖,国有企业对能源、矿产等稀缺性资源有依赖,当能源资源价格下跌时,城市和企业同时依赖土地。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有依赖,对房地产有依赖,即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依附国有企业和房地产生存的。这种“依赖惯性”导致中国企业不愿意“走出去”,创新、诚信、品质以及品牌意识薄弱,导致中国城市越来越“千城一面”,缺乏艺术气质、文化品位。

  与此同时,笔者又常常被感动,看到诸多企业在精准发力,他们不仅在生产经济红利,也在创造文化红利。在新疆喀什,在南疆最大的国有企业,一位维族朋友对我讲,他最喜欢唱的歌是国歌,祖国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都是祖国建设的螺丝钉。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中餐厅,老板是浙江青田的华侨,他热情地介绍华人地位的改变:20年前刚来捷克的时候,中国人的社会地位都不如越南人,但今天,捷克以及西欧国家都希望同中国搞好关系,做中国人的荣誉感每天都在增强。在柬埔寨,一位扎根10年的中国企业家讲,中国企业刚来的时候,当地人下雨都不打伞,也不说话。但今天中国企业不仅为当地人解决就业,还为年轻人提供来华进修留学的机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下雨的时候,厂区的年轻人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来上班,欢快蹦跳,成为一副美丽的风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是最有敏锐性的群体,他们的状态就是感受文化与经济好坏的晴雨表。有一位百人论坛的企业家说:利他到极致就是精品,他会顽固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要素。有一次,一位民营企业的总经理兴奋地与我分享,她非常钦佩公司的董事长,董事长一进办公室就“亢奋”,他的人生价值就是:“我这一个人是为企业的1万名员工打工的,我希望信任我的所有员工能够体面的生活。”董事长的精力都在工作上,甚至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模也从不张扬,全公司没一个人知道。有一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对我讲:国有企业最怕流失的,不是资本,而是人才。他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文化,把人才留住,使优秀的人才在一起能够发挥“1+1>2”的化学反应。他也做到了,2014年越南发生反华游行的时候,越南公司的越南籍员工站在厂门口,自发地保护公司资产。

  笔者2007-200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有人感叹:为什么,中国最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的毕业生,对美国的贡献也许大于对中国的贡献。今天,在“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激励下,人才向中国回流、聚集,文明型中国需要社会精英,对精英的评判标准不论出生、不分国籍,关键是要有精英意识:批评性思维、独立性思考、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当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也有很多令我感动的故事,大家不求名利,充满激情,只为使命。

  专家是为“一带一路”服务的,而不是与之相反。就我的状态而言,一年365天,260多天在路上,就是希望把“一带一路”的真实情况了解透彻,能够不断完善相关决策。在调研中,由于祖国之大、天南海北温差极大(从北京到海南飞行距离2500公里,从北京到乌鲁木齐飞行距离2650公里),高铁、汽车、飞机成为每天的“挚友”,去年得了极其严重的咽炎,一说话就咳嗽,但每听到一个温暖的故事、每遇到一位有远见的企业家,笔者都兴奋不已、充满能量,愈加坚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对待“美好”的最好态度,就是分享。最怕的就是默然,好也不说、坏也不说,“美好”就越来越暗淡了。

  2016年3月28日,在参加《“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发布暨百人论坛专家峰会时,我略有遗憾地说:自2013年9月至今,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认知,逐渐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群体依然对此是一无所知,分不清“一带一路”还是“一路一带”,分不清是“新丝绸之路”还是“古丝绸之路”,反美战略、过剩产能等是基本印象。第二个群体对“一带一路”有审美疲劳,一看到这四个字就忍不住翻篇,认为相关成果实在是缺乏新意。对此,不能自娱自乐、老炒旧货。

  2016年8月28日,在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第二届年会上,笔者高兴地分享:其实,“一带一路”还有第三个群体,即早已上路,默默无闻打造精品的人群。这类人多了,是件好事,他们如同蒲公英,他们的专注、投入、热情会直接消减前两类人的抱怨、纠结、冷漠。如果说2013年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年、2014年是规划之年、2015年是顶层设计和理论支撑之年、2016年就要打造标志性项目,开始用事实说话,用能够说服自己的精品案例去说服沿线民众。在这一阶段,“一带一路”要由泼墨写意进入到工笔细描。

  当然,必须承认“一带一路”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一带一路”才刚刚上路,我们要确保这一倡议有效落地,而不是“虚热”。最近几年,“一带一路”的活动和项目越来越“高大上”,但内容供给严重不足:1、“等靠要”现象依然存在,精品太少,为此要避免“粗制滥造”。2、地方、企业按部就班,之前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为此要避免“传统惯性”。3、“一带一路”内涵无限扩大、无所不包,但是边界越来越模糊,为此要避免“天方夜谭”。4、理论研究支撑与现实案例支持不够,玄学或“边走边学”情况凸显,为此要避免“虚热空洞”。如何破局,文化经济学就是一种尝试。

  2000多年前,出现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但这条路可不是人们修出来的,而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外国人要披荆斩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原因可能很简单,即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有极大魅力的,有这些沿线国家最需求的东西:一个是有形的产品,如丝绸、瓷器、茶业等,另一个是无形的产品,如先进的文化、思想、理念、制度、价值等,甚至包括中国人眼中的精气神。

  文化经济学是本书的文脉,也是理解“一带一路”内涵与前景的关键词。国内外很多学者常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笔者更愿意将“一带一路”视为“文化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什么是“一带一路”产品,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即实现“双收益”的,才是中国想要的、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她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令人震撼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她能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令人称道的文化事件。

  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必然要处理好经济与人文的关系。未来的风向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脉与商脉相辅相成。企业以及城市要很好的适应未来发展的风向,即从功能定位走向人文定位。文化经济学,就是读心、暖心、攻心的过程,就是打造经济与文化精品的过程。其中,人文交流是“通心工程”。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善于学习,要善于从别人的有益经验中获取完善自身的知识、视角和思路。

  在国际舞台,文化不仅是阳春白雪,更是刀光剑影;文化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行走的经济。就文化软实力而言,要让中国文化“行走”起来,行走的关键就是让国人的眼神中充满对文化的坚定与灵动,同时能够激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文化与价值的冲动,既喜欢中国做什么,更欣赏中国是什么。

  “一带一路”才刚刚上路,“一带一路”故事才刚刚展开,需要更多常在路上、总倒时差的,老换水土、不断找思路的,时时被刺痛、但频频被感动的“一带一路人”。

  本书希望各位读者不仅能够获取“一带一路”的基础知识,更希望有更多的国人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在服务国家的同时,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最敬佩的人,是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又对国家和世界进步有贡献的人。对中国人而言,一辈子最在乎的可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关怀,实现人内心的温暖和归属。中国的技术进步与文化自信同时崛起,这可能就是“一带一路”最“炙热”、最“温暖”的一面。

  让我们共勉: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

  作者简介:赵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