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正酣。 7月,内蒙古大地脱贫攻坚脚步依然铿锵有力。兴安岭下,扎赉特旗群众在多彩田园里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草原深处,正镶白旗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让贫困户享受到“阳光收入”;黄河岸边,达拉特旗的农民种水稻、养虾蟹、开农家乐,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 全区上下全力以赴、扎实苦干,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完成剩余减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果两手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共赴小康之约。 争取双胜利,战疫战贫两手硬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农畜产品销售“触网”,贫困农牧民的产品再也不愁卖了。 前几天,杭锦旗消费扶贫夏季促销活动暨线上线下农特超市正式启动。呼和木独镇大套子村村民胡利虾没想到,活动中的“花式带货”让她的香瓜美名远扬,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这个活动招揽了很多人,50件香瓜一上午就卖完了。原来以为受疫情影响,香瓜不好卖,没想到这么吃香。按这行情,1亩地收入1万元,那是稳稳的。”胡利虾说。她没想到的是,参加完消费扶贫活动之后,找她订货的人络绎不绝,坐在家里接订单代替了去菜市场吆喝叫卖。 这场让各类农畜产品出户出村,上网入“云”的消费扶贫活动,在家门口实现了降本增值,打通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堵点。为期3天的活动,吸引了来自杭锦旗7个苏木镇80余家企业、合作社参加展销。“线上+线下”的带货方式,将“网红”热度变成农畜产品的知名度,让“流量”带动销量,有效解决了疫情影响下滞销的问题。 直面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内蒙古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线”齐发力,努力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 ——统筹推进稳岗就业,优先组织外出务工、优先鼓励企业吸纳、积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上半年全区外出务工贫困人口18万人,占去年总规模的104.5%,推进以务工就业为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全面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积极落实支持政策,打通生产经营堵点、阻点。目前全区983家扶贫龙头企业、268家扶贫车间全部开工复产,吸纳2.2万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在48个贫困旗县认定了240家企业1051款扶贫产品,产品价值达336亿元,5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通过京蒙协作、预算单位采购、直播带货、投放消费扶贫智能柜、社会参与等方式销售扶贫产品近10亿元,与北京达成意向订单11.2亿元,有效解决扶贫产品滞销问题。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加试题”,我区坚持两手抓、两不误,畅通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制定贫困劳动力返岗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扶贫干部全部返岗、扶贫项目全部复工、帮扶措施全面落实,确保战疫战贫都要赢。 产业挑大梁,固本培元稳增收 今年,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敖力布告嘎查的贫困户王国平增收致富的底气十足。这几天,他又在扶贫产业园里忙乎开了。 “你看,这是我家的6头牛,现在都放在产业园里养着呢。我还能在产业园里打工,一年光工资就有4万多。”王国平指着扶贫产业园里成群的肉牛乐呵呵地说。 王国平口中的扶贫产业园,是代力吉镇2019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建立起的黄牛养殖扶贫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总面积6.6万平方米,现牛存栏400多头。“扶贫产业园建成虽然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净盈利110多万元。”黄牛养殖扶贫产业园负责人刘金锁说。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模式运营,黄牛养殖扶贫产业园示范带动能力让当地群众增收信心倍增。最让他们称道的是,产业园发挥信息灵通、交易渠道宽的优势,购进2至3龄的优质基础母牛提供给有需求的养殖户,让农牧民从自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的基础母牛,他们也可通过产业园的平台卖牛,这样买进卖出的循环模式大幅提升了当地牛的品质和养牛人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学饲养、规模化经营等方面服务,在其辐射带动下,周边群众的肉牛养殖积极性显著提高。 不止科左中旗,全区各地“把脉点穴”,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采取企业带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措施,使全区50%左右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产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后劲越来越足。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市级扶贫龙头企业绿兆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4个嘎查村开展麦后复种大白菜及产后初加工试点,加工后的大白菜比出售鲜菜每亩效益高了1000元左右,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明显; 小米、野生沙棘汁、草原羊肉等特色农林牧副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远销国内外。赤峰市敖汉旗成功实现特色资源的效益转化,闯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脱贫新路; 种一片小果园丰富“果盘子”,种一片小菜园丰富“菜篮子”,养一批小畜禽丰富“荤食菜单”,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弱劳力”的增收上不断出新招…… 产业挑大梁,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锚定高质量,巩固成果提成色 脱贫攻坚,重数量更重质量。为了交出高质量脱贫的答卷,内蒙古进一步强化持续帮扶,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 几声鸡鸣,唤醒了沉寂的富康新村,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晨曦映照之下,崭新的村落多了几分雅致的韵味。村口不远处,坐落着一栋栋配套新建的设施大棚。 富康新村是赤峰市林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建设的移民新村,也是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项目。从居住环境、文体娱乐到产业发展新村,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了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搬迁来的132户贫困户均为老年人,离开“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偏远山区,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让这些老人体会到了安享晚年的幸福。 山村新变化折射时代大进程。在这些温暖的小故事背后,蕴藏着内蒙古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和坚定信念。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群众满意度高的扶贫产业。今年,有条件的56个贫困旗县将全部纳入自治区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重点县范围,重点发展肉羊、肉牛、生猪、饲料饲草、玉米、小麦、马铃薯、向日葵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项目覆盖贫困人口83.15万人次,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全部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精准实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持续抓好重病、重残“单人保”、因疫因病家庭收入扣减、纳入低保贫困户“渐退期”等政策落实,确保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缴尽缴、应保尽保。 ——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我区12.49万贫困人口、5.78万同步搬迁农牧民全部入住新居。今年,自治区、盟市、旗县共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资金2.74亿元,累计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农业、养殖棚圈、光伏电站等后续产业项目835个,投入资金约19.5亿元,确保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我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创新帮扶方式,采取实行奖励积分、设置公益岗位、信用星级评定等手段培育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内蒙古正全力在“拔穷根”上下功夫,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担当奋进,矢志攻坚。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内蒙古上下同欲、扎实苦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奏响一首决战脱贫的奋进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