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阿里两家电商巨头在快递业务上的博弈进一步升级:消息显示,京东开放平台于近日发布公告表示,8月31日起不再和申通合作。据媒体报道,不合作的原因主要是阿里对京东的“不对等”。如何理解“不对等”?申通被认为是“阿里系”的快递企业,而京东相关人士则指出,“多年来我们一直申请入驻阿里平台,但一直遭到拒绝。”
首先声明一个观点和立场,理想中的互联网平台,当然应该是互相开放合作的,不管是京东不再与申通合作,还是“阿里系”电商平台拒绝京东物流,显然都不值得提倡。 但是,我们评价任何一个企业的行为,都不应该采取“双标”。就目前来看,京东宣布将停止与带有“阿里系”背景的申通合作,其实不过是对淘宝、天猫等平台拒绝京东物流的一种对等的回应。事实上,类似的市场行为,不管是美团取消支付宝支付,饿了么拒绝微信支付,这些年已经有太多的先例可循,甚至成为一种行业普遍现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与申通的合作走向不确定性,实在没必要被放大,更没必要上升到道德绑架的程度。 比如,申通方面就斥责京东方面是滥用平台霸权的行为。申通很可能失去一个大的电商平台的市场,当然会心有不甘。但是,一来,在商言商,不必将企业的市场行为套上“大词”,更不必为正常的商业逻辑“扣大帽子”;二来,这个“滥用平台霸权”的指责似乎不无“指桑骂槐”之意。因为如果平台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可以被定性为搞“霸权”,那是不是“阿里系”同样难逃指责? 再者,说句非常现实的,申通既然选择接受“阿里系”的资金注入,这一天其实是早就可以预料的。拿了“好处”,却不承受可能带来的市场压力,哪有这样的好事?如果不满这种互相“回击”的模式,首先最好还是和自己的“金主”商量下。所以,申通真的不必太委屈和装无辜。另外,申通表示,目前大股东实际上还是公司董事长陈德军,“本来阿里要持有30%以上股份,但资金还没进来”。这或是事实,但这一回应逻辑其实间接默认了京东采取适当方式回应“阿里系”的正当性。而至于资金到账,其实是迟早的事。 客观说,京东目前的表现仍是非常克制的。一方面,京东并没有完全“封杀”申通。所谓的停止合作,只是在京东的系统里不再显示申通物流的订单信息,而并没有禁止所有商家使用申通;另一方面,“阿里系”的部分物流企业,其实仍然在京东的体系中,而反过来说,淘宝、天猫平台中并没有接入京东物流。所以,目前来看,京东的回应其实还未达到“对等”的地步。 说到底,看待企业的行为还是要遵循市场逻辑。诚如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朱莎律师所指出,“无论是京东暂停与阿里系物流合作,还是淘宝不让京东物流入驻,从商业角度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各个电商平台的自主选择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此前京东关闭天天快递服务接口事件中,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也曾表示,京东说到底是一个电商平台,是一个企业,有权自主选择自身的合作伙伴。京东停止平台内的天天快递数据接口的行为本身只是选择终止与天天快递的合作而已,即便有不合理之处也是合同纠纷,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一次京东宣布在合同到期后停止与申通合作,其实完全是同样的性质。 退一步讲,大平台之间互相设立防线,虽然可能与人们想象中的互联网开放性呈现出落差,但大家都“打开天窗说亮话”其实也挺好。比如,一些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上,首先就应该审视下是否会卷入大平台之间的竞争之中,以合理权衡利弊。而归根结底,大平台之间的“攻防”战,其实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只要在不逾矩的范围内,都是企业的自由,大可不必搞舆论渲染和道德“升华”。而对任何企业来讲,做好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