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银行

产业动态 口岸信息 财经数据 招商引资 企业聚焦 商会协会 银行 综合理财 证券 经济学人 消费购物 政策法规 观察

工行内蒙古分行在脱贫攻坚中履行社会责任记实

来源:内蒙古经济网 作者:总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7
摘要:深秋的大兴安岭南麓,层林尽染,山河秀美。 在其脚下的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蒙语:乡)温德根嘎查(蒙语:村),是工行内蒙古区分行的扶贫点。 在这片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的扶贫点上,该行按照工总行深化金融扶贫要求,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履行国有商业

 
    深秋的大兴安岭南麓,层林尽染,山河秀美。
    在其脚下的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蒙语:乡)温德根嘎查(蒙语:村),是工行内蒙古区分行的扶贫点。
    在这片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的扶贫点上,该行按照工总行深化金融扶贫要求,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履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先后派出三批扶贫工作队员,用专业知识开展扶贫工作,千方百计增强贫困农牧民自我“造血”功能,扶助他们走致富路,过幸福生活。
    在这里,工行人一扎就是8个年头。
    这几天,温德根嘎查就要迎来扎赉特旗政府组织的脱贫攻坚检查。扶贫工作队员们又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害怕有工作不到位的地方,兴奋的是8年如一日的扶贫工作终于迎来阶段性成果。
    扶贫应该是有生命力的,不是简单给钱、不是满墙标语感化、不是大会小会训导
    “咱这个村子,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温德根嘎查党支书鲁云风一五一十介绍嘎查贫困的原因:“地里打不出井水,水浇地少,产量低。贫瘠的地是全家生活收入的全部来源,光人吃都不够,更别说养活牲畜了。”
    温德根嘎查97%的人口为蒙古族,平均海拔1126米,多丘陵、山地,夏天山洪多、冰雹多,农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山坡地较多耕种收入低,畜牧业结构单一且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标准,因灾致贫占到贫困户的68%以上,完全一副靠天吃饭的模样。
    “温德根嘎查2011年开始成为工行扶贫点,区分行辖下的兴安盟分行员工徐永生、王兴北主动请缨,先后参与扶贫工作,愿为扶贫事业尽一份共产党员的责任。”王欣,这位内蒙古区分行运行管理部80后党员干部给记者徐徐道来:“我是2018年6月接手参与扶贫工作,与农牧民同住同劳动,尽我所能帮助嘎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当地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七年来,三任工行扶贫队员走街串户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口基本信息、收入状况、致贫原因、劳动力等情况,认真听取贫困户的发展愿望和诉求,耐心讲解扶贫相关政策,帮助认真分析贫困原因,结合贫困户自身家庭实际情况,为贫困户联系落实产业,寻找致富门路。
    但脱贫致富何其难,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98户,截至2018年6月末仍有38户尚未脱贫。这是精准脱贫的“硬骨头”,不是简单给钱、不是满墙标语感化、不是大会小会训导就能解决的。
    蒙古族80后年轻小伙张所,一家四口就靠种地收入,天灾让这个家庭一度陷入困境。
    嘎查的实际情况,倒逼扶贫队员推出“菜单式扶贫”。他们推出了十几项适合温德根嘎查农牧业养殖项目,是养牛养羊养猪还是养鸡养鸭,是种菜还是栽果树?让贫困户进行选择。张所选了养牛。大家帮助两口子综合分析,认为这个选择合适可行。
    项目选了,但钱从哪里来?
    扶贫队员们2017年将政府资金1.5万元无偿给他买母牛两头、2018年又给他买母牛2头。如今他已有了一头牛犊,明年还会有4头牛犊出生。想到脱贫致富有望,两口子的信心就增强一截,喜庆之气溢于言表。
    “今年,我行积极强化考核激励,加快扶贫小额贷款业务推广,为贫困户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行长赵桂德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银行+公司+担保+农户’的市场化运作经营服务模式,让金融扶贫工作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加有生命力。”
    在这里,没有打卡,但要24小时在岗;在这里,没有雾霾,但要忍受二手烟;在这里,没有指标,但见多了疾苦也不会让人轻松
    1300公里。
    从繁华的呼和浩特到贫困的温德根嘎查,这是王欣与家的距离。
    1981年出生的王欣,从小在城市长大,家境不错,从上学到工作,除了偶尔去乡下旅游外,人生中前三十年和中国农村的交集微乎其微。
    在嘎查,王欣刚来时以为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贫困户,住的还是土坯房,从空洞的窗口望进去,黑漆漆的一片;睡觉时,虫子从天花板上往下掉;村子里没有可以沟通的年轻人,没有欢笑。他第一次和农村离得这么近。
    巨大的落差让他意识到,扶贫不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这里,没有打卡,但要24小时在岗;在这里,没有雾霾,但要忍受二手烟;在这里,没有指标,但见多了疾苦也不会让人轻松……
    白天,和其他队员入户调查,摸清底数,做好贫困户的脱贫计划;与相关部门协商为嘎查配置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每二周协调组织一次全嘎查卫生大扫除,推进村容村貌建设;接待因为各种事务来反映情况的人,他要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类问题,大多数人通情达理,但偶尔也会遇上一两个喝醉酒的蒙古汉子闹事耍酒疯,让他手足无措。
    晚上,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规范“精准扶贫”档案资料,一条条整理、核实、补充完善贫困户信息和照片资料,目前已完成3万余条,在2018年8月扎赉特旗扶贫档案信息评比中获第一名。
    “白+黑”“5+2”是扶贫队员的常态。
    即使工作繁忙,身为回族的他无法在嘎查村委会食堂吃饭,只能回宿舍吃面条过活,索然无味,又没有营养。苦中作乐,入乡随俗。从米饭到面条,从高楼大厦到田间地头,一切转变都可以适应,唯独无水让王欣难以忍受。
    “夏天,下大雨后,自来水就变浑浊了,沉淀两三天都不行。更痛苦的是洗澡不方便。夏天,水晒个两三天就能用,即使凉点也无所谓。一入秋,天一凉,就抓瞎了。”
    结婚7年,有4年在海外参与筹建巴基斯坦分行,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说服妻子,驻村扶贫。寂寞时,看着夜空中灿烂星河,寻找着牛郎星和织女星。
    过去,“精准扶贫”是王欣在新闻里才会看到的词汇。现在,他每天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精准扶贫,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精准到户、精准施策、精准到人。”
    如今,获得扶贫资金的贫困户都在设法找信息、学技术、跑市场、兴产业。闲聊、喝酒的人少了,忙活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人多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蒙古族贫困户用汉语不停地说。
    据记者了解,七年来,在工行内蒙古区分行精准开展扶贫项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5万多元,帮助嘎查改造危草房150户;资助贫困学生200余名;组织外出务工500余人次。目前,嘎查贫困户由2011年初的310户1199人口减少到37户117人,人均纯收入由1660元增加到913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1350元增加到2513元。
    “现在,温德根嘎查贫困发生率预计可降至1.72%,较全国贫困户发生率脱贫目标低1.28个百分点,‘脱贫摘帽’目标可期。”巴彦乌兰苏木达(乡长)乌云毕力格肯定了工行多年来的扶贫工作。
    眼中有疾苦,脚下才会有力量;心中有情怀,坚守才会有意义
    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故事,只是内蒙古区分行和辖下12个二级分行金融扶贫队伍中的一个剪影。
    早在2000年,工行就受领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自治区赋予的扶贫任务,踏上了金融扶贫路。这就不得不提起在内蒙古区分行无人不知的玉柱老人。
    今年78岁的玉柱,是一名军转干部。2000年退休后,他并不安逸于在家休息,主动请缨,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走上扶贫一线。
    当时区分行扶贫点——内蒙古锡盟西苏旗额尔敦敖包嗄查,距呼和浩特市300多公里,原本是水草丰美的赛汗塔拉(蒙语:美丽草原),但由于风沙侵蚀,草原沙化十分严重,牧民们渐渐失去了养育牛羊的牧场草地,生活陷入贫穷落后。
    目睹了少数民族群众房屋简陋、缺衣少食的景象,玉柱这个从小在牧区长大的蒙古族硬汉,感慨动容。他决心要为扶持这里的牧民脱贫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进村后的一个多月里,玉柱骑马走遍了散居在方圆400平方公里的几十座蒙古包,坐在毡房里,拉着老阿爸、老额吉的手,倾听他(她)们的心声。时值初冬,贫困牧民如何安全过冬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内蒙古草原的冬天,气温常在零下40多度,寒风裹着雪花,当地人称之为“白毛风”,直接威胁着人畜的生命安全。
    缺少资金,分行机关干部捐献了5万元扶贫爱心资金,购买了7700斤面粉和冬储蔬菜,还有牧民熬奶茶急需的奶粉、炒米和砖茶等食用品,分发到各家各户,保证全村22户77口人的安全;缺少衣物,分行职工家属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助近200件衣物,送到牧民手中,基本上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平安过冬。
    “大投大建我做不起,在产业布局上我献计献策。”他与地方政府扶贫办联手制定了扶贫工作总体规划: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恢复生产、生活温饱、摆脱贫困的初期目标。他和伙伴们在“输血”的基础上,实现“造血”,提升牧民内生动力:投入扶贫资金38.2万元,从鄂尔多斯地区购进阿尔巴斯优质良种羊715只,从锡盟本地购买良种山羊372只,共计1087只,为生产自救创造了基础条件;协调工行与旗政府筹资25.4万元,新建棚圈16个,修复6个,保证牧民各家的羊群全部圈养,一改过去粗放式的放牧形式,增强抗灾能力;采取工行出资、牧民出力的组合形式,先后打出机井三眼,出水量20吨/小时,并完备了机井配套设施。解决了人畜用水的难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投资22.2万元开发120亩饲草基地,亩产青储玉米杆7000斤,年总产量达84万斤,摆脱了过去“靠天养殖、买草养殖”的被动局面。
    为了巩固扶贫工作阶段性成果,做好后续连贯工作,玉柱还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联手脱贫工作机制,建立起扶贫工作联络站,利用互联网开设了扶贫工作信息传递平台,使上级的扶贫政策能够及时落到实处。
    扶贫四年多来,他们为当地创造固定资产价值53万元、流动资产55万元(主要是2500只扶贫羊)。绒毛、活畜销售收入达64.5万元,青储玉米杆价值12万元,四项总额185万元。当地牧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有三分之一的牧民盖起砖瓦房,安装了风力发电机,让身居偏僻地区的牧民点上了电灯,收看到电视。
    在额尔敦敖包嗄查扶贫四年多时间里,玉柱把牧区当作第二故乡,与牧民们同吃、同住、同劳作,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放弃了组织上安排他到外地舒适疗养的待遇,一门心思扎在牧区,东奔西忙,昼夜苦干,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草原生命的绿色。
    听说扶贫工作队完成任务要离开牧区了,牧民们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们送行,双手捧起洁白的哈达和斟满“草原白”酒的银碗,簇拥在工作队员们周围,款款深情,浓浓敬意,让玉柱潸然泪下。
    锡盟扶贫刚收官,兴安盟赈灾扶贫又频频告急。还未来得及拂去满身征尘,玉柱又率扶贫工作队挥师东进,来到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永发嘎查。本是自治区党委赋予工商银行的一项短期性的赈灾扶贫任务,玉柱和他的队员们又苦干了三年,农牧民当年人均年收入1060元,较灾前翻了一番。
    玉柱率领的扶贫工作队被评为自治区扶贫先进集体,玉柱本人被评为自治区扶贫先进个人,获得“公益事业之星”的赞誉。
    在鲜花、掌声、荣誉面前,玉柱显得非常平静、淡定。他说:“我是草原的儿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报草原对我的养育之恩。”
    扶贫工作,没有困难是不可能也是不正常的,唯一能让人支撑下去的只有信念,坚信正在做的事是对于社会和自己是有意义的。
    眺望草原边陲,希望的阳光洒满大地,这里是蒙汉同胞共同的家园。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扶贫工作队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前赴后继,让嘎查贫困户稳定脱贫,走上致富幸福路,用爱心、真心、责任心描绘了一名工行员工、一名共产党员服务草原人民的最美姿态。
 
 
 
 
责任编辑:总编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