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说,服务中小、民营企业是招商银行与生俱来的个性。 田惠宇: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我这里是画相似号的。招商银行因为出生之日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某种意义上,只有把眼光更多的投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比如,招商银行成立之初,就上门服务提供渔民信贷。企业跟人一样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个性,时间越长,它的特色就越鲜明。 招商银行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在大型商业银行当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止目前,招商银行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比达到42.7%,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贷款的增速继续高于其他各项贷款的增速,截止九月末,招商银行三季度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达到13%。但如果想简单的依样画葫芦,仅仅依靠提高银行的服务意愿来化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在太过唯心。田惠宇坦言,银行对民营企业“亲和力”不足的背后,是银行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 田惠宇:不敢做,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几何时,一部分银行在做两小业务方面形成了大量的不良,为了加强管理,银行严肃问责,导致了现在有一部分一线的员工,对服务民营企业,实事求是讲,还有点谈虎色变,不敢做。 不愿做,则是相比于重资产的大国企,民营企业规模小、风险高,即使同样的时间成本、走完同样的流程,体现在个人绩效上却差异巨大,吃力不讨好。但田惠宇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不会做”,是风险管理能力跟不上转型期的变化。 田惠宇:这几代的银行的人,都是习惯在百分之九点几,百分之十的这个GDP的高速增长去做银行。现在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换期,市场由普遍性的机会,变成结构性的机会以后,对银行从业人员专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决定了你的服务的半径和服务的价格。我风险管理能力越强,我可以覆盖的客户越多,甚至有一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做一些下探。 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助力风险控制 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会不会因为关注的持续增加,金融扶持的力气用得过大,反而伤害到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中性,甚至累积风险?近日,这样的担忧声也逐渐增大。不过,田惠宇认为,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田惠宇:我个人认为,这个话题根本就不应该引起热议,它是一个常识。既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各参与主体都是平等的。在招商银行的眼里,企业是没有所有制之分的,只有它所处的行业之分,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未来的区别。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我们一方面要服务好实体经济,一方面还要尊重市场规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这两者之间要兼顾好。也不能心中无数决心大,一猛子扎下去。核心还是要靠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的能力。 那么,如何练就风险控制的硬本领?金融科技被寄予厚望。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延伸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的数据使得在传统征信体系里的信息不对称有了被弥合的可能。田惠宇介绍,招商银行目前已经实现利用大数据进行授信客户的预警,未来有望延伸至评级环节。 田惠宇:银行的传统风险管理是靠三张表,主要是:一个现金流量表,一个是损益表,一个资产负债表。靠三张表来做评级,把这个企业评级完了以后,看看给他授信是多少。这种方式对于成熟期的企业、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的企业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靠这种方式做风险管理就有点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努力的建设,用大数据来判断甚至预测一个企业的风险。除了财务信息以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目前我们已经用大数据来做我们的授信客户的预警,这个预警的准确率是越来越提高,当他精准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可以用它来做评级了。 多次创新转型,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服务民营企业 从2004年,招商银行开始实施“一次转型”,核心就是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与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业务。2010年开始“二次转型”后,进一步把发展“两小”业务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出科技创新型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千鹰展翼”,再到2013年提出以“服务升级”为战略转型路径,把“两小”企业作为业务重点之一,在招商银行3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在服务民营企业的探索中深入。田惠宇表示,正因为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民营企业的需求,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也成为了招商银行创新产品的过程;而未来,这样的路径还将延续下去。 田惠宇:在2010年前后,我们招商银行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的信贷中心,这是在全国所有的银行里面是首创的。因为民营企业是整个经济里面比较活跃的这一部分,它自己的创新比较多,对金融服务创新的需求也比较多。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创新产品服务的过程。我想,招商银行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按照这个脉络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