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三少民族的主体部分都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而且都是自治旗,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内蒙古起家的包商银行,充分理解和遵守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他们在把脚步迈向区外的同时,首先把目光聚集到了三少民族地区,先后发起组建了3家为农牧民服务的村镇银行,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首家进驻少数民族自治县域、全国唯一专注牧区服务、呼伦贝尔市第一家村镇银行。该行自成立以来,以马背银行筑梦草原为使命,积极推进农牧区普惠金融事业,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做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该行成立9年来,下沉网点服务,着力解决偏远牧区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难题。 鄂温克旗人口不多,面积却大,人口总计14.3万,地理面积却有1.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在这样一望无际人烟罕见的地方,金融单位在嘎查开设机构或下去服务,都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因而导致金融机构网点和机具在基层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该行成立之初,结合这一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形成基层牧区辐射网。该行以每年增设一个网点的目标,不断向基层延伸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且将营业网点设立于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镇等乡镇地区。目前,物理网点总数已增加至6个,形成基层牧区(嘎查)的营业网点辐射网,有效缩小牧区金融服务半径。 ——设立牧区流动服务点,加大自助机具的布放力度,降低牧民融资成本。牧区基层贷款客户,由于受到路途较远、积雪封路等原因的影响,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高“行、住、吃”等成本费用。为了既能满足牧区客户贷款需求,又能节约牧民的融资成本,该行设立了流动服务站。截至目前,已设立5个流动服务点,分别是位于鄂温克旗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服务站、鄂温克旗辉苏木哈克木嘎查服务站、鄂温克旗辉苏木(苏木所在地)服务站、鄂温克旗伊敏苏木(苏木所在地)服务站、陈巴尔虎旗白彦哈达苏木白彦哈达嘎查服务站;同时,与牧区商户合作,安置POS机为偏远地区牧民提供小额取现和刷卡还款业务,目前,共布放POS机233台,布放区域覆盖海拉尔市区、巴彦托海镇、伊敏镇、巴雁镇、巴彦库仁镇及其嘎查牧区;自助服务机3台,流动服务点5个。 该行入驻鄂温克旗几年来,为牧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客观上产生了“鲶鱼效应”,给同行业带来竞争压力,促使当地所有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量从29.82亿元增长至69.36亿元元,增加了39.54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1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总量、占比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总数从314人增加至648人,增幅达57%,年均增长人数达55人。其中,涉牧机构人员总数从180人增加至410人;其他金融机构人员总数从134人增加至238人。 马背银行,筑梦草原。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怀下,一往无前,在鄂温克旗1.9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践行着金融企业的责任与担当,让普惠金融真正普惠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截至目前,该行已先后开设了5家支行,均坐落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乡镇,实现覆盖范围73个嘎查(村),受益牧民6万户,有效填补了当地金融服务空白。9年累计放贷超30亿元,平均单笔贷款金额12万元,最小额度仅为1000元,信贷业务的涉牧比例达到92.49%,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