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银行

产业动态 口岸信息 财经数据 招商引资 企业聚焦 商会协会 银行 综合理财 证券 经济学人 消费购物 政策法规 观察

【声音】曾刚:疫情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内蒙古经济网 作者:编辑1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3
摘要:现在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的事件,本来以为可能是一个相对短期的冲击,现在看起来它的影响恐怕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有的这些评估前提发生了变化,今天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实际上是对银行业整个的影响和看法。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些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在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的事件,本来以为可能是一个相对短期的冲击,现在看起来它的影响恐怕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有的这些评估前提发生了变化,今天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实际上是对银行业整个的影响和看法。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些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评估,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会随着情况不断的发展,有些观点还要做调查。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晚上很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简要分享一下,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疫情对于中国银行业可能的影响和对策做一些简要的观点分享。

 

当然正如我所说的,很多东西比较复杂,而且影响的渠道也很多,很难准确的评估。还有现在而言,疫情还没有结束,尽管中国已经看到了曙光,不但有好消息传来,但是全球疫情现在恐怕还很难说,进入了一个拐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大国,不可避免还会受到国际的影响,不管是人员交流,还是未来经济层面相互影响。我们讲说很多东西在发生变化,我们到现在的一些观点仅是截止到目前为止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我大概讲几方面的内容,跟大家分享的。

 

首先,简单讲一下对金融业也好,银行业也好,疫情短期的影响。因为这个内容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个专题是大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宏观的很多专家恐怕讲的非常多了,所以我就不展开讲。但是作为银行业而言,我们考虑对银行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区分它是直接的影响还是间接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金融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讲首先要看金融的影响是如何的,经济的影响是如何的,我们可以推测,对整个银行或者金融行业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当然疫情对于金融市场还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看到像美国股市,在过去一段时间剧烈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它直接影响主要来自于心理状态的,影响是短期的。但长期透过实体经济的影响,对金融还会产生影响。

 

我们讲疫情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目前的评估,最开始大家相对不那么悲观,认为期限时间相对比较短,而且我们经常把它和SARS来相提并论,然后认为SARS 当时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太大,目前来看,恐怕认为当时评价对这个影响也是相对暂时的。目前来看,我们认为那个评估有点乐观,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从SARS 本身的来讲,它影响的范围恐怕远不及今天的新冠疫情的影响。新冠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大家看到除了中国以外现在其他很多主要国家都采取了对活动的限制,封城等等,国与国之间关闭国境。这个实际上某种意义上对短期经济的损害,已经远远超过了金融危机。

 

所以很多人前段时间还在担心,美股的暴跌会不会引起金融危机。我还开玩笑讲,有点过虑了,原因是目前我们遭受实体经济的冲击是远远大于一个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道理非常简单,08 年的时候我在美国,亲历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相对来讲,毕竟是金融体系发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影响到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同时因为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可能会对经济活动形成一定的制约,可能有点下降,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可不是下降,我们在过去两个月当中,现在国内慢慢开始复工复产,持续也有一段时间,基本上经济活动限于停滞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的交往,每个国家内部开始封城也好,禁止人流聚集也好,使经济活动活跃程度急剧下降,而且国与国之间停航。这是在金融危机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差不多相当一场战争所抵赖的后果,而且还不是一个局部战争带来的后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也不用特别担心金融危机怎么样,因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疫情,对经济实际产生的冲击,已经远远超过一场金融危机了,当然我们也希望能避免金融,因为如果疫情拖的时间太长,把金融体系拖垮了以后,又形成金融危机,它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经济上已经受到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

第一,目前来看对疫情,对全球的经济,当然也反过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是大于SARS,因为从影响的范围来看,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长期影响如何,我们要观察。

 

第二,经济结构的问题,因为我们经济结构也是很多人讨论的,中国目前消费占比相对比较高一点,尤其是在14 年之后,我们的消费在整个GDP 当中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了。而且去年、前年,18 年、19 年都是在比较高的水平,18 年是60 以上的水平,去年大概60 左右,意味着远远超过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消费占比高的话,它受疫情冲击更大,因为消费短期疫情造成的影响就是对旅游业、航空运输等等这类服务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反过来讲,美国压力也很大,它的消费占比比我们还高,服务业占比能达到80%。从这个角度来讲,短期冲击会更加明显。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服务业占比或者消费在经济GDP 占比比较高,也有点好处,好处就在于消费的修复相对比较快。因为有些消费是属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疫情期间我们出不了门,吃了饭,它被抑制了。但是正常消费恢复正常状态的时候,恐怕这些消费还是出来,只是被推迟了,并没有被消灭,只要人还在,就业还在,这些消费始终会回来。好像我开玩笑讲,我现在微信头像都是火锅,有强烈的欲望要报复性的进行火锅消费,如果有一天开禁了之后。

 

这个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消费占比为主的结构,中国资本市场50 人论坛出品,获取更多内部资料搜索添加官方微信号:K50KK0虽然在短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从中长期修复起来也会比较快,它和制造业相比也不需要有外需,也不需要其他国家恢复得如何,只要我们内需能释放出来就OK。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一段时间,政策的着力点恐怕也是要“稳消费”。“稳消费”怎么稳呢?一是直接刺激消费,二是怎么样保就业,因为有了就业才有消费,这就构成我们未来政策的重点。

 

这样一个结构变化对银行也是有影响的,待会儿我们会简单谈这个事情。因为是背景,我不展开讲了。

 

第一,不能低估这次疫情影响,它的时间,持续的时间,以及它影响的幅度,恐怕远远超过SARS 的影响。尤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如此。

 

第二,也有好的一面,我们现在消费经济结构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虽然短期内受冲击会比较大,但是长期内修复起来比较快,而且我们现在这些消费都是以对内消费为主,这种情况意味着可能对我们未来经济的增长,因为未来有段时间我们可能要靠内需了,这时候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然这个也决定着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重心。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对金融的影响,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实体经济波动过程当中会对金融有影响,还有一块可能会直接对金融产生影响。

 

一方面,我们看到对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相对比较好,因为中国已经越过疫情的拐点,这样对关于疫情最大的不确定性基本上就已经消失掉了。我们A 股过去一段时间表现,虽然也在跌,但是你会发现它更多的是来自于受国际市场变动间接影响,而不是对市场自身运行的恐慌。国外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疫情最大的对金融的影响,制造了一个心理上的巨大不确定性。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全球疫情能够比较快的进入一个拐点,市场本身还有修复的空间,但是这里面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疫情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些影响,尤其是个人的收入也好,企业的现金流也好,都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杠杆率比较高的话,有可能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间接的金融风险。国外的情况我们都看到了,美国还是有一些企业债务杠杆率比较高,尤其是一些页岩气厂商,还有其他一些企业,杠杆率相对比较高。在这次疫情当中,有可能会对它形成债务的冲击。金融机构还是不错的。中国的情况来看,在过去一段时间,如果和SARS 期间相比,我们现在杠杆率还是比那时候高,所幸是17 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了一轮相对比较高的去杠杆的过程,已经取得相对的成效。我们杠杆基本企稳,基本上运行比较平稳,尤其企业部门的杠杆,去的还是比较明显,得到一定的改善。

 

这种情况下,相对来讲,杠杆层面上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我们如果和SARS 相比,那个时候我们的杠杆率,各个部门杠杆率远远低于目前的水平。杠杆率的上升意味着我们这些借债主体如果出现收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会产生债务偿还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演变为信用风险,上升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这个层面上,金融体系受到了考验,在这次和2003 年相比可能更大一些,尤其是银行业,我们资产规模和03 年相比差不多10 倍多了。2003 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大概不到30 万亿,现在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300 万亿,差不多10 倍。从资产规模的角度来讲,那边就对应着债务人的杠杆,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有很大的发展。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金融层面也会受到一定不确定性的影响,当然这需要我们政策的应对,不是有这种压力会转成风险,是因为你政策的内容、关注的点会更多,除了关注实体经济,怎么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以外,我们还要考虑一些政策怎么样更好的化解和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所以政策指向是两头的。我们想所有国家未来都是差不太多,这是大概的情况。接下来看疫情发生之后,我们采取了哪些政策,因为这些政策涉及到大量需要银行介入的,包括金融。因为中国金融体系主体是银行业,国内一旦有政策应对,需要金融发挥作用的时候,银行是主导,这个跟国外的情况不一样,美联储就不是这种机制,它的机制是保持市场流动性,尤其是3 月份市场流动性,保持实体经济融资畅通,至少目前阶段金融机构相对还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通道并不是直接融资市场上发生的,绝大部分是在靠银行信贷来完成的,所以在这时候,我们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时候,用的是什么?用的是调控银行行为的手段去触达。所以在这个当中,银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发现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支持实体的时候,和我们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当然大家的市场反应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和各个国家金融结构有关。回到中国来讲,由于我们的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居于核心主导定位,所以在政策应对来讲,有很多地方需要银行业发挥作用。反过来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看一下过去一段时间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它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一些短期和中长期的政策,这些政策最后可能会构成我们讨论银行业影响的前提。过去一段时间的政策,我们分为短期和中长期两种。短期,现在已经开始差不多了,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拿到疫情防控的拐点,目前基本上做到了。中长期,会随着我们经济逐步的复苏,复工复产的状态,这时候再有一些中长期刺激内需的政策出来,再配合,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政策没做,那是因为整个经济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况。所以我们政策会为两块,

 

一是短期内,有效的防控疫情,化解短期的风险;二是等复工复产相对来讲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可能需要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的成长,那恐怕是二季度以后的事情,下半年我们的增长仍然是可期的。到目前这个阶段,因为整个生产状态不是很正常的情况下面,你这时候扩大内需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也不着急,有些政策会逐步出台。

 

短期政策,大概着重几个方面,截止到目前为止:

第一,疫情防控,怎么样加大对疫情工作的相关支持,包括生产一些医疗设备,医疗设备设施,帮助相应的企业,重点的保障民生企业生产经营等等。这方面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是央行直接投钱,通过央行也好,政策银行也好,直接资金投入进行精准的支持。这块包括专项再贷款,还有资融再贷款、再贴现,还有政策银行专项再贷款等等,还包括政策银行发的各种专项债券,都是通过提供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中长期的资金来源给银行,让银行对特定的企业进行精准的支持。在这点上中国的货币政策达到了非常精准的地步。我想国外像美国,未来如果要想进一步支持实体,恐怕也得找这么精准的政策。因为这种是最有效的,我们的目的是更好的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第二,恢复生产,降低企业负面影响,大家知道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种情况下怎么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尤其是在降低疫情期间各项成本,保证他们能够度过疫情期间,能够存活下去,这个也非常重要。能够生产,有订单,逐步恢复正常生产,这需要金融创造很好的条件。我们看到在这个层面,我们已经下调利率,好几回了,最近一个星期,大家都在期盼,之前我们已经下调了。从2 月3 号开市以来,我们就已经下调了中期借贷变率,LPR 的利率也在下调,这个利率持续在下行。

 

上周,大家也在猜测,是不是有可能因为美联储降息,很快、迅速降到零,是不是中国央行会有一些政策跟进,目前来看还没有动,有可能会留到未来,这个空间应该存在,因为它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个待会儿再讲。还有解决向市场,尤其是向银行,提供更多的低成本的流动性,今年已经降了两次准,一次是疫情爆发之前的年初降了一次普降,前几天,上周是定向降准,再次释放了5500 亿拨备准备金,是银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又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支持实体,可以有更好的保障。通过各种各样的安排,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还有一块是化解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短期受疫情影响之后,很多企业停工,包括小微企业有可能在相对不太正常的状态上面,大家现金流收入肯定是不稳定的,甚至是没有的。对日常的还款,包括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对银行而言,这可能是面临一个风险,因为没办法偿还了,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小微企业也好,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打击,本来已经受到疫情冲击了,如果说你还要给它进行债务偿还,压力还在的话,有可能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所以短期我们也采取了延期还款的安排,银保监会要求的是最迟可以到6 月30号还款,6 月30 号再根据实际情况。这实际上就把空间打开,这样对银行而言,在这个期间,不能还款也好,可以作为一个可接受的事实,这样也不计入他的征信当中,不影响他的未来,对企业也好,对个人也好,继续活动等等,为他未来的复苏,为未来的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等等。这是一方面给企业、个人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降低疫情对他们的冲击。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讲,这实际上也化解了它的信用风险,刚才讲,如果现在就要实打实去考虑,实际上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就是现实的一个风险。把它推迟之后,企业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回到正常的状态,恢复还款能力,实际上意味着银行潜在风险就被化解了。这实际上是一种信用风险化解风险的一种安排,对双方都利。

 

双方对抗疫情的举措,最近我们看欧洲国家基本上都用了这招,意大利也好,德国也好,英国也好,都是这样,疫情期间的一些债务可以暂停还款,包括美国都做了类似的安排尤其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这是非常好的安排。后续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经济恢复正常,全面复工复产之后,该计入不良的还是要计入不良,当然这个时候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会转成正常的,这也是风险化解的一种手段。除了信用风险以外,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也对股市资本市场可能的波动采取很多的措施,降低减少资本市场波动的压力,同时也降低减少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这里面包括了对银行资管新规过渡期适度的延长,这些都是在化解可能由于疫情对金融直接产生的波动,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在短期政策应对当中,我们看到大概在这几个方面,疫情防控、恢复生产、化解风险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政策安排,很多不再一一说了。

 

这里面还需要银行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贷款的投放,包括利率的下行等等,包括刚才讲的还款重新的安排等等,实际上都是让银行参与。另一方面,这些政策不管是下调利率也好,还是风险化解也好等等,这些政策的安排对后续银行的业绩表现,未来一段时间的表现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这个待会儿再探讨,这是长期的事情。总体来讲,短期的政策还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基本上短期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未来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还是有上升的压力。我们刚才讲这么多重新安排的还款当中,还是可能有一部分,到了6 月30 号之后,或者更长时间的,确实有可能会彻底丧失还款能力,也会变成实际的信用风险。目前来讲,我们还很难估计这个规模,只能说可能面临一定的小幅上升压力。从目前我们银行业自身的能力来讲,不管资本充足率也好,还是拨备覆盖率也好,应该是有能力去承受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是不是在监管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密周期的监管规则,允许银行去释放一部分的拨备也好,等等来对冲这部分损失,这是我们未来可以考虑的。

 

这是关于第一个,短期应对的。中长期政策,当经济在疫情之后回到正常状态之后,这时候政策发力点是什么呢?发力点将是刺激内需。前面是恢复正常,为了保证让疫情快速过去,让整个经济生活能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在正常状态之后,就开始要刺激需求了。因为前一段时间需求消失掉了,大家看到2 月份的数据非常不好看,我们预计3 月份也不会太好看。整个一季度受的影响肯定会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后续我们要保证今年任务问题,同时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复苏,适当扩大内需是必须要的。今年下半年从二季度开始,当整个生产开始进入到正常状态之后,下一步可能刺激内需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着力点方向,外需目前来看不太乐观,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疫情还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宏观,各国现在的经贸交往,以及他们可能会对这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造成影响。因为这些国家都跟中国采取差不多的政策,预计他们一季度、二季度的数据也不好看,因为他们大概就晚了我们两个月的时间,1 到2 个月的时间。意味着一到两个月之后,他们的表现和我们2 月份差不多的,意味着它的经济增速大幅下行会影响到我们外需。而且这个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像欧洲,目前是重灾区,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例一段时间,我们觉得外需相对疲弱。要推动经济增长,恐怕核心是在扩大内需上面。

 

扩大内需有不同的指向,大家知道扩大内需的政策也讨论很多,最近股市也在炒“新基建”的概念,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见。这个不是我研究的范畴。我想说从内需刺激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放在就业优先的角度去考虑。刚才我也讲到中国经济结构现在消费为主,消费为主高度依赖于个人支出。个人支出,考虑的肯定要修复个人资产负债,保持相对比较良好的资产负债表,让他有消费能力才可以。美国很长时间消费占经济当中占主导,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也崩掉了,个人部门过度负债,导致它在很长一段时间消费乏力,而且就业很差,消费乏力,经济增长自然就差。

 

目前来看,它个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还好,但是也面临着未来一段时间怎么去刺激消费的问题,他们是准备直接发钱了,大人每人1000 块钱,小人500。它是非常直接的去刺激消费。我们呢?我们消费券,现在也有地方政府在发,对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恐怕是保证就业。因为有了就业,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经济增长一个最基本的动力,因为我们讲它是最重要的。就业是放在第一位的,经济增长快一点、慢一点关系不大,但是实际上就业如果保住了,经济也不会慢到哪里去,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目前已经是消费为主了,如果就业能稳住,消费就能稳住,消费能稳住,经济增长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一段时间扩大内需,中长期政策刺激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内需当中就业应该是优先的,民生托底,就业优先,当然基建也会有一部分,它不太可能会像08 年次贷危机之后,国内4 万亿全搞的是基建。现在恐怕财政要扩大支出,有相当部分是和民生就业相关的,剩下部分可能和基建相关。可能结构上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情况下,我们预计未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概有一些说法,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再展开讲了。对银行而言,我们更多关心的是货币政策,我们认为要为整个政策也好,还有其他的就业政策也好,等等,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当然也不能说宽松,相对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能是货币政策最明显的指向,我们看的非常清楚,从LPR 的增量到存量,现在继续推动LPR 下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它还有可能推动存款利率的下行,当然这里面有争论。

 

争论我们存款利率要不要进入负利率区间这个问题,利率下行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存款利率不下行,光是资产利率下行,对银行的影响是更大的。即便两个同时下行,对银行也会有影响,因为银行靠的是息差收入,我们利率的变化就带来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央行可能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对整个金融市场 流动性的投入。未来一段时间降准也好,其他方面也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这种方式,会在我们对抗疫情期间是一个长期的,至少是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操作,为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提供更大的支持。

 

全球恐怕都是这样的,美联储已经进入QE 状态了。欧洲央行昨天也开始进入QE,7500 亿欧元的计划。前天还是昨天,我忘记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大家的路径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是通过让银行把央行的再贷款也好,或者定向也好,释放出来,让银行把它投出去,它那边是直接买商业票据或者其他的方式,通过买金融工具的方式,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递,实际上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给实体经济创造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宽松的融资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联储一把把利率降到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整个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融资,融资利率都是以联邦基金利率来定价,我把基金利率降到零,相当于把实体经济发票据融资的成本一下降下来了,当然恐慌可能还有一些信用风险,就看你的流动性怎么做QE 操作,去平定它的流动性,但是定价基准打下去了,只是又托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往下走,这和我们降低LPR 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更加直接,因为它金融市场票据直接影响到定价,我们这个还要通过LPR,影响到银行实际的定价水平,然后这个时候大家金融体制不同,导致的原因,但是指向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带来的环境是一样的,一是流动性充裕,二是利率持续有一定下行空间。这两个东西对银行业的影响显然都是很大的,

 

一是意味着整个资金环境,二是意味着利润空间,或者盈利模式等等。这个是我们大概一个关于环境。接下来我讲到主题,银行业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上面,在这样一个疫情影响情况下面,预计未来整个政策的变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面,银行业的运行趋势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概总结了几点,不见得全。其实很多趋势一直延续着,疫情会加剧这几个趋势。我们提到的这几个趋势,实际上在疫情发生之前,我们都存在,都有,但是疫情发生之后,加剧这个趋势,好像我们宏观政策一样,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着力点就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的调控力度。现在疫情出来之后,它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政策方向,只是把下行压力变得更大了,意味着我们逆周期的调控力度会更进一步的强化,而且这种政策的范围会更加广。实际上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发现趋势对银行业而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整体趋势也没发生变化,但是它会把原来的一些趋势进一步强化。大概几个趋势,我简单给大家讲讲。

 

第一,行业分化更加严重。行业分化严重什么地方呢?风险分化会比较严重,风险为什么分化严重呢?这取决于你不同的客户主体,各个银行准入的标准不同,管控标准不同,在疫情下面的风险暴露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考量你,因为疫情短期确实会造成一定的信用风险上升,但是我们发现不同群体的信用风险上升的 压力会是不一样的,实际去观察的话。这个就取决于银行原来风控做的怎么样了,如果你原来的风控对门槛把握的比较严,相对比较稳健的,这时候对你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另一些就会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不同银行,在同一个业务上面,它的不良率的表现差异会很大。

 

比如说觉得未来一段时间压力可能比较大的是个人信贷,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压力比较大的来源。为什么这样讲呢?过去好几年了,因为银行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企业端的资金需求不是特别旺盛,另一方面,企业端风险相对比较大。我们看零售金融在过去一段时间基本上是银行业的重点,差不多好几年了,差不多1/3 甚至一半的新增信贷资源都是流向了个人部门。这个有好处,对银行来讲,短期形成了快速规模扩张的空间,而且个人信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风险表现确实也是不错的,尤其是以房地产为抵质押品的个人信贷,但是我们要考虑,个人信贷和企业信贷不一样,过去发展过程中,个人信贷还没有遭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考验,企业已经经历过好几轮了。从11 年之后,企业部门信贷就一直在调整过程当中。但是个人部门的信贷自从风险也好,规模也好,都没有发生过调整。一直在上升区间,而且风险表现一直非常平稳。这次疫情可能对它是一个考验,本来我们觉得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个人债务负担在过去一段时间快速增长,本身可能面临一定风险上升的可能性。

 

疫情的冲击会把这个更加强化。所以我们会看到,未来一段时间,不同银行由于它当年扩展客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做得早,有可能把所有好客户都拉走了,有的人做得晚,为了扩张 业务,它可能不得不放低门槛,在这个时候,可能门槛放低之后,它内含的风险有可能在疫情冲击之后,会有显性、很明显的分化。这块值得我们观察。举个例子,个贷,实际上不光个贷,在小微企业选择上面,在其他类型企业选择上面,在行业选择方面,都会出现分化,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主体,在疫情下面,受到的冲击大小是不同的,至于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的风险分化会进一步显著。有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双降,有的银行可能会面临着不良率上升的压力。

 

风管能力强的和风险管理能力差的银行,分化就会差异很明显。盈利能力可能也会差异很大,盈利能力和风险有一定关系,因为风险管得好,你的成本自然就低,有的银行现在风险管得好,加上盈利能力强,拨备率都很高了,去年有好几家银行已经超过了财政部要求的标准。但是其他很多银行可能没办法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说明风险本身决定着你的盈利能力差异,另一方面,不同银行平台不同,然后业务能力不同,它的盈利上面的来源空间差异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看到昨天还是今天,招商银行发了年报,增长速度依然很快,如此的环境下面,保持15%的增速,我还没有看他们的拨备,是不是进一步提高,还是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另外一些银行,可能压力会比较大。我们讲盈利能力的分化也会进一步强化。长远的发展能力也会出现分化。现在看到的风险和盈利能力都是已经做到的业务,已经做过去的,已经做完了的全面业务体现而已,它反映的是你过去的能力。我们要从未来的能力去看,这个能力差异化就更大了。待会儿我们会讲,这次结果发现,整个银行业或者金融行业数字化的程度会进一步提升。因为这么长时间,大家都没有去网点,可能回头都要找个网点很不容易了,失去了去网点的习惯了。

 

本来可去可不去的,以前大家还去,以后很多人越来越不去了。更多的人在这个期间可能学会了线上交易的方式,会发现线上交易比线下还要方便的多。而且还包括获客的方式,包括对公业务的一些方式,以前还要人见面,线下签约,慢慢像这次疫情当中,为了更好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监管部门也开始逐步放行,我们在线上提供一些服务,包括电子印章,一些以前必须在线下完成的环节,可以在线上完成。

 

所有这些启动着新一轮银行加快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这意味着现有银行数字化的能力,决定着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话,跟不上这个方向的话,那么未来可能你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包括我们现在交流,我原来讲课都是一个课堂里面,跟百十来号人讲,算是比较多的了,很多时候是小范围的,十几个人就讲了,未来估计这种也有,现在疫情期间,更多接受线上的,对于很多很多人的交流方式,而且其他人慢慢更多习惯这种方式,未来我们可能很多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银行同样是一样的,这个趋势可能来得非常明显,这就意味着你自身数字化的能力,金融科技的能力,决定着你未来的空间。目前在这个领域上面,银行内部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做得好的银行敢自称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了,做的落后的银行,现在恐怕连基本线上服务功能不见得齐全,还不要说它跟上,还不要说它里面需要投入,就算你跟得上,要做这么大的投入,后续不见得跟得上。这块的分化更加明显。存量差异分化了,未来发展空间也在差异化,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分化,在疫情之后,会越发明显。这意味着好的银行会更好,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讲,真正好的银行,意味着它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大的机会。所以这是疫情会进一步加快分化的进程,是加剧分化现象。第二,资产负债管理对整个行业来讲,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银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存款银行,把资金端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立行基本。15 年、16 年之后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忘记这个了,大家都开始搞同业。搞同业,市场上搞比较容易,而且成本比较低廉,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市场利率也比较低。这个时候,大家基本上不太拉存款,只专心做资产端的业务。

 

突然17 年因为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强监管、去杠杆,央行有意把资金链收紧,把市场利率拉高之后,突然很多银行原来同业资金资源匹配资产的模式,突然发现受到了巨大打击,因为流动性紧张。短期资金拉上去了,有可能短期资金成本超过了资产收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又没办法,要不然以更高的利率在同业市场上继续发同业存单,我们看到18 年有段时间,同业存单发的非常高,甚至已经高过资产端收益,是倒挂的,赔钱了,因为资本端还卖不掉,只能继续弄。这时候很多银行觉得存款太重要了。

 

17 年以后有段时间,大家又提出了“存款立行”的观念。我记得还有银行行长专门提出来要“存款立行”,还请我专门去交流,怎么搞“存款立行”等等。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实际上是不对的,也不是存款不重要,存款重要。但是“存款立行”的思路恐怕在当下环境中并不完全是对的。原因非常简单,你会发现全球资金链相对宽松,欧洲是负利率,美国现在已经到了零利率,会不会到负利率,我们拭目以待,看金融市场运营情况如何,它都这么低的利率水平了,这个情况下,而且它维持很长时间,欧洲在这个水平上是很长时间了,日本更长时间。

 

中国未来的利率趋势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你的增长中枢收益率是在下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你这边能维持的收益率水平实际上也在下降,意味着整个资金端的来源,相对来讲是比较充裕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更重要的还是资产。你会发现17 年整顿完同业之后,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一直相对比较宽裕,尤其现在央行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作为重要政策目标的情况下面,意味着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流动性应该是相对平稳的、充裕的,而且它的利率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也是维持相对比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你再去靠“存款立行”。

 

一是存款增长速度恐怕是有限的,这从我们实践当中去看也是这样。二也是不划算的,因为存款成本相对比较高的,延误里程、网点,要去拉存款,还需要各种隐性直接成本,还要搞很多的高薪揽储的手段,这两天央行也在出台新的规则去约束存款的竞争等等。实际上你靠这个,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不错的银行要发一个存单,或者发一个债券,这个成本相对是更低的。还有一点,你到底需不需要这些钱,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你把存款拉进来也好,还是你发存单,资金端把钱搞进来也好,你会发现,你在资产端找不找得到合适的,能够提供好的回报的,又风险可控的一些主体呢?这个实际上是比较难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好多银行存款增长还不错,非常苦恼的是资产端贷款需求不足,企业端有限,个人端现在在家也是空间有限。资产端投向变成一个非常核心的制约因素。

 

从长远看,我们觉得在资产负债管理上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会更加灵活。但是从核心资源来讲,我们还是认为资产端是最大的制约的,谁能拿到资产,谁就厉害。这点看来对银行是比较痛苦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银行搞所谓的开放银行,就是因为传统的资产,企业不好找了,我要找到的来源,找新的客户,那我只能结合一些所谓的场景。

 

放眼看去,很多互联网商业兴起的场景是银行业以前没有涉猎过的。我把我的服务结合到这些场景当中去,就可以成为我新的一个资产来源,包括和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合作等等。实际上都是在通过转换一些、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提高获取资产、获取客户的能力,从核心上来讲,包括我们提出那么多的新概念,核心就是要实现这个。如果实现不了资产端能力的提升,所有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资产端才能给你带来收益,负债端是纯粹的成本,不管你拉存款进来,还是发债券进来,都是要付利息的。付利息就要有赖于你资产端靠什么去获得收益,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从未来看,这块就考验着银行的核心能力,这意味着银行客户结构,去拓展新客户的能力,决定着银行的好坏,一个核心的差异。第三,风险管理,我们刚才都提到了,未来一段时间信用风险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受疫情影响,客观存在,而且不同地区差异起很大,不同主体差异也会很大。当然这块我们目前还很难知道它客观的量到底是多少,我们只能去观察,保持必要的关注。刚才我也提到了,如果未来看到疫情受的影响确实比较大,我们的监管层面,因为银行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是比较向的,因为我们资本准备充足率是足够的,我们还有大量的拨备,理论上来讲我们监管要求是拨备覆盖率不能低于150%,理论上来讲,如果你的不良估计是准确的,拨备覆盖率100%就够了,超过100%,就是超额拨备。

 

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你实际不良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实际上是可以考虑通过密周期的 政策调控,适度降低拨备覆盖率的要求。我们有的银行更高,有的银行都到500%、600%。普遍基本还在150%以上,可以适度调低监管对拨备 覆盖率的要求,让它可以释放出一部分拨备,来应对这些可能的风险损失。从目前来看,这都是可行的。当然极端条件下,我们还可以考虑要不要去调整资金充足率的要求,欧洲央行已经在考虑这个事情,欧洲央行之前考虑央行要对银行直接提供资本的支持,同时下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当然欧洲银行比中国银行脆弱的多,我们健康度比它好得多,目前还不需要这些。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应对这种风险,潜在的政策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最后简单讲一下我们的机遇,未来一段时间,尽管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刚才讲到了,而且今年极有可能一季度表现不好,对银行业而言,恐怕这个季度,当然贷款也是做的不少的,但是从收入的角度来讲,这个季度的表现和以往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我们在二季度之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步的恢复,之后也讲到在实体经济恢复之后,在刺激需求端的政策,需求侧的政策会逐步出台,这个过程大家都会知道,二季度经济迅速复苏,这时候它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具体有哪些领域,我们还是值得去关注。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第一,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这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我个人还是觉得关注小微企业和消费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关注点,当然前面我们都讲了,消费确实是受疫情期间冲击比较大的领域,但是换句话说,反过来讲,消费又是需求端最有保障的,在疫情一旦过去之后,它的需求恢复是最快的,它比制造业,尤其是外需的制造业恢复起来可能更快。而且尤其这种服务行业,很多店资产也很轻,要恢复生产也比较容易,不像一个大厂子要投资搞很多,有可能一个饭店,很容易就起来了。

 

我们虽然认为在疫情期间,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冲击可能是比较大的,影响可能比较大。但是在疫情之后,像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咱们这个需求还在,自然它很快会填补这个空缺,在消费复苏,后疫情时代的恢复,最快的恢复上面,消费的恢复上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它会构成我们新的投放需要。在这点上,我认为个人消费可能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当然一季度表现比较差,基本上是净减少的很多。在此之后,随着消费逐步的复苏,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后续今年恐怕除了保民生就业的财政支出以外,基建投资,当然不管基建领域,我们会讨论,有很多概念在说,但是这些领域都会成为重要的发展的重点,这里面也会给银行或者整个金融提供一些机会,因为它有资金需求,有资金需求就会有一些机会。这块可能是一块重要的可以探索的方向。第三,区域发展当中的机会,当然疫情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宏大的区域发展经济格局,有几大经济带,有几个大的经济区。这几个经济区未来都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心,疫情过去之后,这种经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发展,包括海南等等很多的概念,之前已经提出来的一些重大战略性方向,会有个逐步落地的过程,这些区域上也会形成一些重要的机会,尤其是在前期。这也是需要去探讨的。第四,我刚才已经反复强调了所谓数字银行或者数字化银行,有很多种提法了。

 

从过去有人讲数字化,有人讲开放银行,最近有人讲无接触贷款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点,在讨论同一个事情,实际上在疫情之后,可能进一步加剧人们不太想去银行网点,或者不太线下进入网点,而愿意在线上交易的一个行为趋势。以前很多人觉得金融不见面还是不放心,一定要到网点去才可以,现在不去之后发现也能用,也能办,而且慢慢也被教会了一些功能。

 

发现很不错,网上实际上比你在线下功能要更强大,你又不用去排队,又不用开车,找车位,不用交停车费。而且还不用受时间限制,因为网点还有个上班时间、下班时间,你在家用手机,7X24 小时,风雨无阻的,没有任何间隔,只要你有网线,有WIFI 的时候,或者有4G 信号的地方,都能够得到你想要的服务。你会发现它比线下强大太多了,一旦人们形成这种习惯,进一步强化,它就会进一步强化我们银行数字化的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到去年为止,2019 年底整个中国银行包括农村商业银行这类机构在内,所谓的离柜率都已经接近90%,线上完成的业务达到90%,上市银行可能在99%以上,甚至99.5%以上,基本上主流的渠道已经开始转向网上,那意味着银行未来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组织架构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后你会看到经常看到的银行,不再是在街角、拐角,或者是黄金口岸上的那个门店,那个门店可能还在,但是未来数量可能会巨大的减少,而且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更多的可能会在线上来完成。线上有它自己APP 的入口,有可能在其他的平台上,比如说支付宝、微信上面有它的入口等等。你会发现它的形态开始变化,开始变成一个线上化的,虚拟化的,嵌入到互联网经济当中,数字经济当中的一种数字金融服务方式。银行钢筋水泥的形态就发生变化了。这实际上对银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好,机遇也好。挑战来讲,就是我们原来的银行,最重的资产在网点,人最多,成本最高,同时,也是它以前最大的优势,因为网点才是吸收客户最主要的来源和渠道。未来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业务转到线上去,你会发现线下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很多网点可能难以支撑,收支不平衡了,那就赔钱了,这时候可能逐步减少这些网点。对于银行来讲,痛苦的一点就是原来最大的优势,现在慢慢开始变成一个包袱。

 

但是好的一面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既然它是原来最大的成本,意味着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我的业务量只要不减少,转到线上化以后,很多银行业务还是在增长的。这个转化过程中,银行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因为你的成本进一步下行了,你给客户提供的服务成本收费也可以更低,所以你会发现,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节约的成本之后银行利润水平不见得是降低的,有可能还会继续上升。这就取决于你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中,你效率提升的程度,相对去寻找发展空间,这就是数字化的机会。

 

从目前来看,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的能力决定着银行核心的竞争能力,不管从服务客户的角度,拓展客户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效率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种更加理想、更加适合长远发展趋势的。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我们如果分析银行的好坏,从长远去看它的投资价值的话,实际上一个银行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最核心的要素,而不是短期收益率如何。短期收益率可能差不多,但是数字化能力高低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空间的不同。所以在这点上,对于银行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机遇。而这次的疫情,我想它会极大的推进这一点,因为如果疫情只是非常短的时间,就那么一个月、两个月就结束了,有可能大家的习惯还能保存,还能保持,现在看这个疫情有可能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相应对疫情防控的意识持续一段时间,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那我们想对银行网点的冲击,对原有形态的冲击,限制会非常大。这个也会形成一个长远的影响。当然我们讲,这不是疫情对我们的直接影响,可能是一个更加长期的影响,只是让我们这个趋势更加加速了。

 

因为时间有限,咱们的题目也比较大,给我的时间大概1个小时,我就简单把我的一些想法给大家做一个分享。还是那句话,因为疫情来了过程当中,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事情,有很多的影响,我们到现在为止可能还不能非常明确的去了解,去把握,还只能逐步的去根据事态的变化不断的评估。希望未来我们还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的交流。

责任编辑: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