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要回避某些动物确有药用价值的事实,但当中医遭遇日益枯竭的药用动物资源的时候,是保护动物,还是继续治病救人? 穿山甲被端上餐桌的主要理由是养生,在我们的药典中也记录:穿山甲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 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种,动物作为中药材的一种,虽然没有植物应用的范围那么广,但同样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关于动物药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动物药达到461种,目前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动物药约50种。 在这些动物药中,熊胆因为几年前的“活熊取胆”事件遭到公众的强烈抵制。当时,“活熊取胆”方式的坚定支持方主要是中国中药协会,站在专业角度,中国中药协强调的有两个重点,一是熊胆有不可取代的药用价值,二是活熊取胆技术的成熟。 会长房书亭表示,现代医学也证实,熊胆用于肝胆、心脑血管病、神经精神系统病等的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熊胆中的熊去氧胆酸(UDCA)为熊科动物胆汁中特有成分,加之与其他几十种成分的协同作用,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替代品出现。当时笔者采访中,几位中医师也都表示,熊胆药效独特,其他的能替代其药效而且资源容易得到的动物药材或植物药材,目前还没有。 我们不要回避某些动物确有药用价值的事实,中医千年积累下来的用药价值不可否认,犀牛角、虎骨、麝香、牛黄、熊胆粉……当中医遭遇日益枯竭的药用动物资源,是保护动物,还是继续治病救人? 药学界将希望寄托于人工合成有效成分替代。中国古代四大名贵动物药包括牛黄、熊胆、麝香、虎骨现在都已有人工合成或替代品。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还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760家企业生产销售含麝香的中成药433种,其中431种已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 虽然人工麝香各方面成绩优秀,且经过权威论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确立为中药一类新药时,许多中医界的“老法师”受制于长期形成的药材需原生、地道的观念,一时难以接受。 人工麝香生产工艺这几年不断改进,效果经受住了越来越多检验,如今已成为六神丸、安宫牛黄丸、麝香保心丸等多种国宝级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以今年以来的多起穿山甲事件为契机,我们再次思考动物入药的合理性。完全杜绝动物入药,似乎并不现实,治人病还是救动物命?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个人认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总监、首席研究员范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中的观念,现在看来更符合我们当下的客观状况,他表示,《野保法》属于资源法范畴,因此,利用的问题无法避免。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始终提倡,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将对野外种群的影响降至最低。“所有的决定,都应该基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如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首位,人类就应该适当让步。“一点放弃都不愿做,人类和所有野生动物是否都会完蛋?”(李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