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摆动手臂,电视就能根据手势自动更换频道、退出……5月5日,在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里,公司创始人、CEO黄源浩正向访客们演示装备3D传感设备的智能电视。 电视之所以这样“聪明”,靠的是一双智能的“眼睛”——3D体感摄像头。在这项技术上,过去苹果、微软、英特尔等国外企业一直遥遥领先。“如今,奥比中光凭借3年的苦心钻研,已经能够和这些巨头一较高下。”黄源浩说。 每一环节都精益求精 机器人可以准确规避障碍,无人机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无人驾驶汽车能够自动探测地形并同步绘制地图…… 走进奥比中光展示厅,访客们能够切身感受到3D传感在安防、智能装备、辅助驾驶等不同领域的运用。 “相比普通2D摄像头,3D摄像头捕捉的像素是带有距离信息的。”黄源浩介绍,正因为有了更多维、更精准的像素捕捉,设备才能够识别立体的影像,看得更多、更深度,“好比装上了智能的眼睛”。 黄源浩回忆,读研究生时,他偶然借来了一台3D扫描仪。利用这台新奇的工具,他对着自己的脑袋转了一圈,整个脸部、头部的三维立体影像被记录了下来。“当时我就觉得,这在未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从此,黄源浩开始投入3D传感领域,踏上了14年漫长的研究道路。“每一个技术突破、细节优化,都可能带来产品体验的重大提升。”黄源浩认为,作为基础技术,3D传感更应该追求精益求精。 以3D传感安防设备为例。当有人经过出入口,3D摄像头就会自动捕捉3D人像,并追踪其运动轨迹。凭借这些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精准的人数统计、运动轨迹识别。 黄源浩介绍,目前奥比中光的设备误识别率仅有百分之零点几,远低于2D摄像头。“误识别率每下降一点,就需要更精细的扫描、传感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但只有极低的误识别率,才能保证安防系统的准确可靠。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无人机、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一个接一个“火”起来。但为他们装上“眼睛”的幕后技术,却一直默默无闻。对此,黄源浩并不着急。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3D传感器将是万物互联最重要的基础。未来5年,3D传感器将迎来大规模运用及市场爆发。”他认为,现在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技术的根基筑稳筑牢。 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 从北大本科毕业后,黄源浩先后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学习和工作。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埋首实验室,潜心研究光学3D测量。作为科研人员,他深知攻克一个科研难题,动辄需要数年。在他看来,“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是研究者必备的素质。 与一些凭借模式创新立足的企业不同,奥比中光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基础支撑,过硬的技术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竞争的底气。因此,黄源浩创业的4年里,有3年多都花在了技术积累上。 每年需要好几千万元的投入,但产品和收入都是零。“市场总是急于看到产品、看到回报。”尽管心焦,黄源浩始终明白,钻研技术是急不来的。而只有技术的根基打得牢固,公司才能够走得更快、更稳。 虽然身为CEO,但在这3年多里,黄源浩做得最多的不是洽谈客户、品牌推广。产品问世之前,研发占据了他近九成的工作时间。 穿上防尘服、戴上激光护目镜,黄源浩常常在光学台前一站就是12个小时。测量激光投射、返回的路径,观看模组传回的影像,时而在手里的记录板上涂涂写写,时而在电脑屏幕前敲敲打打。 激光投影模组、特制摄像头、芯片……在这间不算宽敞的实验室里,黄源浩和团队研发并制作出了产品的每一个核心部件,并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测试,将性能优化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极限。 有一次,一个客户找到奥比中光,抱怨之前购买的国外大品牌3D传感设备遇到黑色的表面就无法探测。这一产品“瑕疵”的背后,是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 “但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黑色、表面无法反光的地带可能恰恰是危险的地方。”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黄源浩带着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发,最终提供了一份个性化的方案,解决了客户的问题。 从创业之初的小房间,到如今5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实验室仍是黄源浩最熟悉的地方。“创业比创新更困难。”产品走向市场后,大量繁琐的会客、宣讲,让走出实验室的他有些应接不暇。 “不做世界第一就没有意义” 长4.5毫米、宽4.5毫米、高4毫米,这块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是奥比中光展示厅里最珍贵的“宝贝”。别看它小,它是一套可以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嵌入式3D模组,“目前,全球只有4家公司能做。而我们是亚洲唯一一家实现量产的企业。” 黄源浩介绍。 “与工业级别不同,消费级别的3D传感芯片,必须满足‘体积小、功耗低、效果好’三大核心需求。”黄源浩说,这样芯片才能装在手机、平板电脑里,更方便使用。 既要轻薄、小巧,又要承载精密的光学测距设备、进行复杂的分析运算,正是制作这块芯片的难点所在。装备了这种芯片的平板电脑,在扫描人体3D影像时,每一根头发丝都清晰可见。 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款成功的产品问世前,黄源浩和团队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和调整。光是样机,他们就做了7代之多。宽度超过两厘米、10帧每秒的速度、640×480的分辨率,第一代样机的参数,并不能让他们满意。 “做产品,不做世界第一就没有意义。”黄源浩相信,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做到第一位的企业能够赢得80%的市场,第二名勉强维生,第三名以后将一无所有。因此,追求极致、领先世界,一直是团队的信念。 原理不对,就推倒重来;指标不够好,就不断反复测试、优化、再测试。为了开发芯片的核心部件之一的激光投影模组,黄源浩曾在整整4个月里,几乎寸步不离实验室。 “那段时间,没有固定的睡觉和吃饭时间。”黄源浩回忆,只有研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突破或实在累得不行,他才在办公桌旁简易的行军床上小睡一会儿。“团队每个人都是这样。” 凭着这不眠不休的努力,经过3年的技术积累、6个月的设计钻研,2015年9月,他们终于做出了一台让自己满意的模组样机:体积缩小了1/7、速度提升了2倍、分辨率达到了1280×1024。当年10月底,这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开始量产。 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对比视频中,奥比中光的3D传感器成像更清晰、准确,传回的细节更丰富。“我们要让客户彻底颠覆‘国外制造优于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黄源浩说。吕绍刚 夏 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