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商亮 王琦)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主办,三好网承办的“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万泉小学校长景小霞以及三好网创始人兼CEO何强等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与众多教育界专家一起商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与未来。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在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的环境下,学生首先要有一个问题,沿着一个线索往下学,涉及到所有的知识都是和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所以能够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的热情。 “传声筒式的,复读机式的老师面对互联网时可能会失业,但是真正心灵的导师,在未来的社会和世界发展的过程不会消亡,他们永远是社会的需求,永远是年轻人的需求。” ——北京四中刘长铭
互联网时代要求学习者具备更多素质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从互联网带来生活的变化讲到了教育的调整。“互联网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改变的时代。改变的不仅是教育,而是生活习惯。”面对着同样“无限多”的学习的可能的时候,新的时代赋予了学习者更多需要具备的素质:“首先要具备积极热情终身学习的态度,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个人的资源,保持好好奇心,能够面对巨量的信息快速的做出选择,能够精准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信息,能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快速的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间、碎片间的联系,抓住核心的知识,构建起自己独特知识的网络框架等。”从刘长铭列举的一长串需求中凸显出了过去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没有明确提出的种种要求,“信息时代,我们的要求非常明确的提到了每个学习者面前。” 处于此不断被科技改变的时代,面对如今近乎于“无限”的信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作何调整?刘长铭觉得:“我们真的没必要把学生约束在考试科目的学科范围之内。” 刘长铭指出,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有一种超越任何时代的渴求。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组成的方式,处理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使我们能够看到以往不能够看到的,造成了信息的快速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但在刘校长眼中,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互联网不能替代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经验不能直接获得,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刘长铭表示,主动探究式学习网络时代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有利于学习者采取专题探究式的学习。我们今天做老师的最怕“专”,我们通常把这个“专”理解为偏科,其实不是,专的学习不应该是偏科,而是高度综合的学习。一个专题往往涉及很多领域,甚至跨学科、艺术、人文、技术等多个领域。我们生活当中遇到所有的问题都是一个大的专题,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分科的教学最缺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今天网络技术给人们提供了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线索,这些线索需要我们进行整理,需要学习者有高度的热情和效率。我们在开展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这个问题真正由学生发现的话,他们的热情绝对不是考试可以相比的,会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