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基建

政策 基建 矿产 新能源 化工建材 深度观察 天然气 煤炭 人物 石油 电力 企业 行业

三代接力,守望戈壁油田

来源:人民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20
摘要:采油工刘梦珊(左)和同事在检查油井运转情况。 本报记者 姜峰 摄 茫崖,地处青海的西北角,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柴达木盆地的最深处。俯仰越千载,这里曾经万里无人踪。63年前,茫崖的一口探井,第一次打出工业油流。从此,柴达木多了个名字聚宝

采油工刘梦珊(左)和同事在检查油井运转情况。本报记者 姜峰 摄

茫崖,地处青海的西北角,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柴达木盆地的最深处。俯仰越千载,这里曾经万里无人踪。63年前,茫崖的一口探井,第一次打出工业油流。从此,柴达木多了个名字——聚宝盆;从此,有人守望这里63年。

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艰苦,400多位石油人长眠于此

薄雾笼罩戈壁,朝霞洒过,青黛色的昆仑山脉从雾气中舒展出壮丽的剪影,连绵不绝。

狮子沟顶部的作业平台,刚及而立之年的采油工人孔雯雯,每日与此般晨景“问好”,已有整整6年——3430米,这里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油三厂采油二班狮20井。

狮子沟采油作业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七成;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高达20度;年降雨量39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795毫米,是前者的70多倍……狮子沟成为国内陆上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最艰苦的油田。

曾经传唱全国、铭刻一代石油工人青春与记忆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歌词“昆仑山下送晚霞”,就取材于这里。一排排耸立的抽油机,像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这样的丰碑,在记者初入柴达木盆地之时,已然瞻仰过,那是一座公墓前的英雄纪念碑:60多年来,400多位油田领导、职工及家属,永远长眠于柴达木西北端的当金山下。今天狮子沟采油作业区所在的一大片原油生产基地,被人们命名为“英雄岭”。

“接力棒”一代传一代,他们的工作多次刷新全国纪录

孔雯雯是这里的“油三代”。63年前,第一代柴达木人骑着骆驼冒死闯入盆地搞勘探。接着,油田机关、钻井、机修、医院等十几个单位在戈壁荒滩上建了起来。“那里,狮新28井,1986年,我爸爸他们打的。”记者还没看清,孔雯雯又伸手指向另一座山头,“我老公在那个油井上班。”

三代人,将一个家族的印迹留在了这里。“小时候,爸爸坐着卡车进入柴达木,交通不便,3年才回一次家,都认不出我来了。”2012年,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天津当会计的孔雯雯,最终选择了“女承父业”:“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内心有一种归属感,爸爸打井,我和老公维护下去。”老爷子不放心闺女女婿,“每次给我们打电话,10分钟里有9分钟说安全。”

走进狮子沟采油作业区值班点——这是在黄土丘间的沟底避风处、一个用十几个活动板房围成的正方形“防沙堡”,采油三厂的几个班组职工轮流在此值夜班。“夜间值守,我们不能合眼休息。”采油三厂工人刘梦珊说着,给嘴唇已经干裂的记者递过一瓶“金贵”的矿泉水。刘梦珊和孔雯雯一样也是“油三代”:她的姥爷、父母在这片戈壁奋斗了一辈子,如今“接力棒”传到她手中。

走出活动板房,仰望四周,尽是无垠的黄土丘。“看见那边了吗,狮205井,前年开钻,一举打破了尘封几十年的中国石油全国陆上油田平均单井日产量纪录!”刘梦珊又指向另一座山头,“还有去年投产的狮210井,又刷新了全国纪录,是我们班组的‘明星井’!”

从“铁人传人”到“创新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夜已深,茫崖花土沟,一座因油而兴的小镇,已不是昔日“帐篷城”旧模样,成排的四层油田职工宿舍拔地而起。在井上忙碌了一天,采油一厂采油工史昆晚上回到宿舍也闲不下来,又在电脑上鼓捣起3D制图。“这个制图软件是我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的,便于创新研发时3D建模。”他向记者演示起自制的采油井口套气阀改良装置的3D动画,“这套改良装置推广后预计能帮助每口井每年创效2万余元!”

到柴达木23年来,史昆记录下了上万个油井生产运行参数,绘制了上百张井站工艺流程图,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采油技能专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4年来已完成了39项技术创新,发表论文10余篇,创造效益上百万元。

从“铁人传人”到“创新工匠”,英雄的后人继承着老一代石油人不变的传统,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责编:余璐、贺迎春)

责任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