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2日电 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10月20日至22日,京津冀地区发生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对此,人民网独家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北京市跟踪研究工作组组长王书肖。 据王书肖介绍,从过程上看,20日上午,区域南部和东部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等地先后达到3级轻度污染;下午气温回升,区域扩散条件有所改善;进入夜间,区域西南部空气质量迅速转差。其中,北京21日逐渐受逆温、静稳、高湿等典型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控制,另外在西南风作用下区域污染向北传输,本地排放叠加区域污染影响,污染物浓度逐步升高,中午达到4级中度污染,夜间稳定在4-5级中-重度污染。22日白天北京仍将处于低压到低压后部控制,扩散条件较不利,预计白天空气质量维持在4-5级中重度污染,傍晚受一股弱冷空气临近作用,区域内空气质量由北向南逐渐改善,夜间将改善至2级良水平,污染过程结束。总体来看,这次区域过程,前期南部污染较重,后期太行山前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成为污染中心。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治理,北京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但进入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叠加采暖季污染物排放增加等因素,重污染仍易发、多发,是当前影响市民蓝天“获得感”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减少空气重污染的发生,污染减排是根本、对症施治是关键。对于北京市而言,根据最新PM2.5来源解析可以看出,移动源已成为北京市最大的污染来源,占本地排放贡献的45%,特别是在重污染时,PM2.5中有20%-50%的成分是与机动车密切相关硝酸盐。而移动源中,柴油车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其排放的氮氧化物、颗粒物分别占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颗粒物总量的60%和90%)。目前北京已基本淘汰了排放量大的国Ⅰ国Ⅱ标准黄标车,下一步应该将治理重点放在国Ⅲ重型柴油车上,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促进重型柴油车车型结构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