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 消息一出,即引发舆论热议,不少媒体纷纷抢发新闻。更有媒体在1月20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追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全国的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数据造假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性指标,是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温计”。数据一旦失准,不仅影响政府对经济形势判断,还会让企业、百姓的真实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出现偏差。桌面上的数字可能欣欣向荣,市场、民众却可能觉得寒意阵阵。以辽宁为例,陈求发指出,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数据造假高度重视,将把财政收入质量纳入重点监管,并加大问责力度,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国家统计局方面则表示,个别地方、个别数据存在的造假问题,只要一经发现,就会坚决制止。 我国《统计法》明确禁止数据造假,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不得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不得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既然,数据造假对上、对下都没有好处,法律也严禁数据造假,为何还有官员铤而走险,不惜押上前程去赌博?“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导致数据注水最主要的原因。 经济运行情况曾是衡量官员工作得力与否最主要的指标,关系到其能否晋升,加之缺乏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篡改数据的行为就不时发生,甚至出现有干部因不愿篡改数据被调离的情况。 当官员的前途与经济数据挂钩,必会让某些心术不正之人想方设法给数据涂点口红、擦点粉,或者做个整容手术,直接改头换面,让本应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沦为可拿捏打扮的工具。而前任官员往往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却挖个大坑让后人来填。 辽宁方面这次自曝家丑,主动承认数据造假,勇气可嘉。有媒体更是追问,若无辽宁省前“一把手”落马,该省GDP注水的风气是否能够止住?没有中央巡视组的巡视,类似问题能否被发现? 实际上,《统计法》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有严格的追责条款,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要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我们期待辽宁方面早日落实、公布追责结果,给其他有数据造假行为的人员一个警醒,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小的当下,别再空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张道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