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内蒙古

时政报道 高层动态 政务信息 内蒙古 国际 国内 人事任免 发布解读 军事 专题 观察家 民族宗教 要闻

锲而不舍的绿色之梦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施佳丽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8
摘要:“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4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内蒙古时深情寄语:“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步履深深,嘱托殷殷。这是一幕2500万草原儿女永不忘怀的场景,这是一组注定要载入内蒙古发展史册的画面。5年了,内蒙古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扛鼎一份担当——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茫茫草原,枯草连天,在阳光下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呼和塔拉草原的冬天别有一番韵味。

历史上,这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生态遭到破坏后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2012年开始,一棵“小草”勇挑重担,开始对这里进行生态恢复。

修复后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余种恢复到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

这棵“小草”叫做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草、种什么花,是由当地的“水、土、气、人、草、畜”所决定。运用这个方法,蒙草成功地解决了草原生态修复的问题。

就在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草。在一张张图片、一瓶瓶种子、一盆盆鲜草前,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草产业、参与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他指出,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不走容易的路,要走正确的路。点题破局,习近平总书记目光如炬。他的殷殷嘱托,是立意深远、烛照前路的思想明灯,为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厘清了思路。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内蒙古读懂了自己在青山绿水间的重量。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有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伦湖,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就曾多次来到呼伦湖畔,现场查看水质水位、河岸生态防护情况,详细询问生态移民、矿坑治理、河道疏浚、渔业资源恢复等项目实施效果。他强调,治理好呼伦湖生态环境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从自治区到呼伦贝尔市都要拿出足够硬的办法,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以更高更严的标准完成好各项整改任务。

不只是呼伦湖的整治,这种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已扩展到内蒙古全境。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掷地有声的话语、坚决果断的举措,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超前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蕴含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

——凝心聚力形成合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最大共识,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建立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生态“管家”;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路线;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严肃法纪重拳出击。执行越来越严的生态保护执法监管,开展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毁草开垦专项整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

这5年,无疑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

当这些行动落实在具体的地块上,就变成了一片苍翠林海、一片碧绿草原,或是一汪澄澈湖泊、一处水草摇曳的湿地,又或是一处动物安心栖息的家园……

春天的绚烂起于一颗种子的苏醒,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内蒙古这颗已经破土的种子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贯穿一根主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冬日里,梦幻的百里雾凇,白雪皑皑的大地,共同构成一处无瑕的人间仙境——阿尔山市。

“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会火起来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6日对阿尔山的赞誉。依林而建、因水得名,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是阿尔山的发展之基、立市之本。2018年11月27日,阿尔山正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自从林区不让采伐后,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阿尔山也出名了。街上的旅游车一辆接一辆,开小旅馆的、卖煎饼的都挣了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阿尔山市林海街林区老工人郭永财大爷的一番话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最好注解。

让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阿尔山践行“两山理论”,下功夫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旅游人数和收入从2013年的131万人次、15.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431.85万人次、52.73亿元。

这,只是其中的一簇光。在旷日持久的生态建设中,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变破局、以质为帅,奋力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有进有退,不破不立。在“减”与“加”之间,内蒙古主动作为,精心解答这个时代命题。

——减少污染物排放,重拳治污、猛药去疴,为生态环境划下不能逾越的红线。出台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6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10.2亿亩草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102个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内蒙古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持续推进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面对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取舍之间,考验的是决心和勇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内蒙古人这样认识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

内蒙古人这样实现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理念之变,让发展格局焕然一新——

呼和浩特市举全市之力,把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将曾经满目疮痍的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

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下定决心,从2015年开始,坚决对金矿开发和烟花生产按下停止键,全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如今,美丽乡村西桥镇已经成为游客造访的热门景点。

草原奖补、生态移民、沙地治理、水资源科学调配、部分休渔等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让“草原之肾”呼伦湖迎来重生,周边湿地面积扩大近300平方公里,鸟类数量增加近万只……

一番刮骨断腕,唤回绿水青山。2018年,我区共办理环保方面的行政处罚案件3912件、罚款4.93亿元,查处适用新环保法案件及移送涉嫌犯罪案件686件。

斗转星移,光阴流转,五年来,内蒙古各地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超前的意识和果敢的行动,奋发作为,这片土地由此迸发出更大的激情和能量。

闯出一个样本——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

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

一直以来,人们谈沙色变,避之唯恐不及。而在库布其沙漠,人们不仅给“癌症”开出对症下药的良方,还在资源利用上大做文章,把沙地变宝地。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官井村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每个村民都吃过草籽面窝头。如今,防风固沙林带让沙地变成了良田。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去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

62岁的白音道尔计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沙日召嘎查的牧民,他家种植了7000亩甘草,每隔5年采挖一次,每次能收入四五十万元。靠沙吃沙,2018年7月,杭锦旗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

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审议通过的《鄂尔多斯宣言》,并认为“其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如此盛赞。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矢志不渝的生态坚守,绘就了美丽内蒙古新画卷。

绿色是最美的颜色。仅2018年,我区已完成营造林1295万亩,其中新造林734万亩,种草3515.3万亩。

蓝天是最美的风景。在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去年12个盟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8.9%,美得让人心醉的“内蒙古蓝”,刷爆了朋友圈。

令人艳羡的绿水青山,成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科尔沁沙地腹地,绿油油的稻田里水波荡漾、绿意翻滚,如同“塞上江南”的景象被奇迹般定格在大漠深处;

磴口县万亩生态光伏基地里,连绵的光伏电板、开阔的输电长廊,让乌兰布和沙漠逐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苍天圣地”阿拉善,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沙漠旅游搞得风生水起,2945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创业;

从方兴未艾的戈壁农业、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到踏访大漠的探险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正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目前我区林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80亿元。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18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在内蒙古落地生根,一个个生态亮点浓缩出最生动的答案,创造出动人心魄的绿色奇迹。

——年均造林绿化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森林面积达到3.7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0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全区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

——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2.6%;乌梁素海整体水质由2014年的劣V类提高到IV类,岱海水位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大气质量持续稳中见好。

内蒙古闯出了一个鲜活的生态样本: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新时代的鼓点已经擂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一座巍巍绿色长城正在祖国北疆崛起。

责任编辑: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