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嘎查实施生态建设以来,黄沙得到治理,植被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牧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劲。”近日,记者走进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牧民杨树其家的草场,看到茂密的梭梭林铺向远方,耳畔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给春日的草原增添了生机。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这片地处腾格里沙漠东缘的美丽草场,十几年前还是黄沙弥漫、寸草不生。 “过去这里是沙海,每年从2月到6月,风沙弥漫,简直看不见天。”杨树其回忆起从前连连摇头。那时的浩坦淖日嘎查流动沙丘遍布,土地贫瘠,严酷的自然环境加上过度放牧,使得草场严重沙化,流沙压埋水源、房屋,牧民生活难以维系,许多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处。1992年,当嘎查被确定为飞播区,实施禁牧飞播的消息传来,20多户牧民主动让出草场,投身治沙行列。通过飞播造林和植树造林,曾经的流沙区变成郁郁葱葱的灌木林,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向东侵袭的脚步。“现在嘎查绿色草原的面积一年年地扩大,阻挡了沙漠移动的脚步,还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源。”杨树其说。 浩坦淖日嘎查的生态变化仅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城乡聚集区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靠近城乡区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锁边护城和身边增绿工程,并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建设工程,通过保护、退牧、飞播、封育、造林等手段,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资源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生态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近5年来,该盟林业生产任务连续每年突破百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生产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8.26%。与此同时,该盟依托沙漠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不断创新沙产业发展体系,开拓出一条治沙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走进位于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茂密的梭梭林在阳光下抽芽吐绿,随风摇曳。“在沙漠里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这可是我们致富的钱匣子,既能治住沙害,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去年我家卖苁蓉收入超过了15万元。”正在给梭梭浇水的牧民吴维忠说:“通过种梭梭发展沙产业,嘎查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多年不见绿的植被也返青了。”吴维忠以前以放牧为主业,由于草场干旱缺水逐年退化,每年羊出栏赚来的钱,也就赚个温饱。退牧后,他从2011年开始种梭梭林嫁接肉苁蓉,至今已种植梭梭林1.5万亩,嫁接肉苁蓉6000亩。 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牧民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发展沙生产业致富的同时,为使沙生产业形成规模效益,提出了让“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生植物资源,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实施“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既有效保障了农牧民利益,也提高了沙产业的附加值。如今,该盟共完成梭梭基地建设面积546.69万亩,建成10—60万亩规模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9处,接种肉苁蓉76.25万亩,成功申报并荣获“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封育恢复白刺305万亩,接种锁阳23.95万亩。林沙产业年产值达32.6亿元。阿左旗、阿右旗被评选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目前,全盟禁牧区70%左右牧户从事沙产业生产经营,沙产业收入占纯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实现了农牧民转移转产、治沙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