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当地的农民抓住气温回升、雨后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全力投入到春耕生产中,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通辽市是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各行业用水只能依赖于地下水,人均和亩均耕地占有水资源分别为1200立方米和22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15%。为了改善用水需求,通辽市先后实施各类节水灌溉项目,有力促进了节水农业的发展。2018年高效节水工程取得了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省开支、增产增收等方面的成效。科尔沁区政府全力推进三年21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浅埋滴灌工程建设,目前,2019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科尔沁区农牧业局副局长耿亚静说:“这项节水灌溉技术已经被农民普遍认可,在灌溉方式上把传统的浇地变成了浇苗,实现了省时省工、节水节肥,增加了产量效益。今年,我们继续推进高效节水浅埋滴灌工程建设,建设规模70万亩。从春季开始,先行开展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任务30万亩,涉及8个苏木镇。剩余40万亩计划秋季开工,现正在积极进行前期调查统计工作。” 通过测算,浅埋滴灌工程与管灌工程相比较,每亩地可节约用水120立方米以上,平均亩增产120公斤。据此推算,70万亩一年可节水7000万立方米;采用这项技术,每亩玉米播种数量可以增加500株,深松土地可以增强地力,大小垅种植适合机械播种和收割,水肥一体化不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庄稼不脱肥,节水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以前用膜下滴灌,塑料薄膜由于不能完全降解,造成污染。自从开展高效节水浅埋滴灌工程以来,在增产幅度和经济效益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明显比以前节水、省工、省肥,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能进行劳务输出。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进,农民也尝到了浅埋滴管工程给他们带来的甜头。”钱家店镇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说。 正准备下地干活的项家村村民史克明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早期传统的土地施肥,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供应不足,也相应产生了很高的费用。滴灌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水直接滴到作物根系附近,同时还能把肥料、农药放入,水肥一体,提高肥的利用率。一亩地节约肥料20%以上,现在省水省肥,还省了不少钱。” 位于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科尔沁区,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现有耕地230万亩,2018年科尔沁区播种面积218.59万亩,粮食作物200.34万亩,玉米产量连续11年超过34亿斤。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农业上的节水显得尤为重要。科尔沁区大力推进浅埋滴灌工程,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减少地下水消耗。 当提到用滴灌种植玉米给自己家带来的变化时,村民李可仁打开了话匣子:“玉米大幅增产,我们却比以前轻松得多。以前浇地全家老小顶着热辣辣的太阳集体出动浇地,害怕溢出田垄,拖延的时间长,效果还不好。现在种地最省事的就是浇水,浇地时打开水阀,浇完地关上水阀就行了,一个妇女或老人就可以完成。” 为了加快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科尔沁区已经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各镇、村、地块,逐地块、逐眼井核准工程量。建设浅埋滴灌节水工程,推进农牧业向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李可仁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用上滴灌后,半个小时就可以浇一亩地,一天可以浇20亩地。玉米一亩地能增产100斤左右,一亩地节水60立方米左右,家里的年轻人还可以外出打零工,还能为家里增收上万元。”李可仁总结出很多滴灌的优点。 通辽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强市富民的根本途径。在通辽,不光是科尔沁区,还有更多运用浅埋滴灌的农民迎来了幸福生活。 开鲁县开鲁镇王家店村党支部书记汤天悦对记者说:“王家店村2013年开始膜下滴灌,2017年开始使用浅埋滴灌,刚开始政府投入材料,年底还给予补贴。村民们看到收成好又省钱,都离不开这项技术了,自己出钱也都要推广应用这项技术。一亩地投入60元,地面软带可循环利用2—3年,秋季不用时,由农户或井长负责收回保管,明年重复利用,绿色无污染,用的都是可回收管,到最后还能卖20元,一亩地相当于投入40元左右就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 2018年,通辽市共建成农业高效节水工程430万亩,实现了新增年节水能力超过4亿立方米,年节约化肥用量2万吨,平均亩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总增产粮食近5亿公斤。该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建设以浅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1000万亩。 记者手记: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通辽市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建设保护思路以及实施“四个千万亩”工程的总体要求,围绕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浅埋滴灌,一场“耕之变”释放出巨大红利,给农民带来了可持续的收益,“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不仅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重大技术,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环保技术。 农民是农产品利润增长的最后一个受益者,但却是风险来临时的第一个承担者,让辛劳的耕作变得更加轻松,让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乡村田野,增产、节水、节肥、省时……只有让农民掌握技术得到实惠,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节水农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只有让农民尝到“技术”甜头,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记者 杨苏雯) 数字新闻: 1044.41万亩 截至目前,通辽市播种农作物1044.41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65.4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5.54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73.62万亩。玉米996.1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66.94万亩;小麦6.54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3万亩。同时,已播大豆0.5万亩、薯类2万亩、甜菜19万亩、蔬菜19.32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