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阶而上走在绿水青山旁,林茂谷幽、清风拂面,漫天云卷云舒;闻声寻语步入美丽乡村里,田园牧歌、塞外风韵,竟是喜自心来。 防火封山季过后,本月初刚刚开放的呼和浩特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吸引了众多市民。这条依托大青山将生态和人文两种资源有机融合的步道,如今已成为首府群众畅享绿水青山的走廊、沿线乡村打造金山银山脱贫致富的绿道。 从荒山到绿水青山,呼和浩特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新路径。 把森林建在身边把绿色留在身边 “把森林建在身边,把绿色留在身边”,是呼和浩特矢志不渝的坚定目标。 作为国内首条百公里规模的登山步道,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已成为呼和浩特独特的风景线。步道沿线分布有大面积的白桦林、杜松林、油松林、灌木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类群。沿步道进山,听清风耳边响,见苍翠扑眼帘,既忘得掉尘俗,又眺得见城市,你会被自然的壮美和运动的快乐实时刷新幸福标高。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上发力,完成生态修复37万亩。市域国省干道防护功能和沿线景观得到明显提升,城乡绿化差距日益缩小,各类游园绿地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便利。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04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3%,森林面积553万亩,森林覆盖率21.4%,森林蓄积量760万立方米。 今年实施九大国土绿化工程,分别是东部生态屏障、“揽山入城”、沿黄生态走廊、城市增绿提质、森林村镇、绿廊通道、丘陵区经济林、农田防护林、森林园区和园林工厂工程,全力建设“生态呼和浩特”。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举,首府计划全年完成绿化任务60万亩,投资25亿元,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呼和浩特市国土绿化规划(2018-2022)》全面落实,力争用5年时间,新增绿化面积250万亩,完成投资150亿元,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森林蓄积量达1085万立方米,实现绿满青城、美丽首府目标,打造全国国土绿化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呼和浩特一直秉持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全国首批96个体育特色小镇示范性试点,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运动休闲小镇凭借坐拥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这一体育休闲区一举入围、跻身榜单。目前,水磨村更是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前来观民俗、听民谣、吃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水磨村把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总长超过百公里的登山步道,连接着大青山南坡的18个行政村。“目前,步道沿线18个村的村民基本实现了就近就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民宿和以农产品采摘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方式,当地村民在2017年底实现了全部脱贫,绿色经济正成为步道沿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城区委副书记李晓燕介绍到。 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大青山旅游区基础设施条件,并成功带动了“健身+”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每年都会举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大型赛事3场以上,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目前,在步道举办的赛事已延伸出滑雪、自行车骑游、垂钓、风筝、户外帐篷、汽车拉力赛等多个户外运动项目。 如今,依托大青山前坡较为丰富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新城区沿呼和塔拉大街布局了葡萄园、百草园、七彩花园、林下经济等,有力推动支撑了农业现代化、农村新产业和乡村旅游。 同时,我市充分挖掘林业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发了以大青山森林旅游、蛮汉山森林旅游、黄河流域森林旅游的“三线十八景”生态旅游基础框架。全市境内已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自然保护区各1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左旗哈素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清水河县摇林沟市级自然保护区),旗县级自然保护区4处(和林县的白二爷沙坝和东西摩天岭保护区、清水河县的黑虎山-鹰嘴山保护区、赛罕区的石人湾保护区);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乌素图森林公园和武川县的哈达门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土左旗的哈素海湿地公园和清水河县的浑河湿地公园),2个自治区级森林公园(托县耿庆沟森林公园、和林县南天门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雅马图森林公园)以及神泉AAAA级风景旅游区。 近年来,全市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形成了沿黄河、浑河一带及老牛湾旅游沿线、中南部山区、东部及北部等三大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区和林果、森林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 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和脱贫双赢。 “4.2亩地还是我的,果树他们帮着种,种活以后树也是我的。不仅如此,每亩还给1200块钱的退耕还林补贴,这样的好事我是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宏河镇西库伦图村村民张贵河激动地告诉记者,“那都是坡梁地,看天吃饭,以前打下的粮只够家里吃的。” 张贵河说的坡梁地,如今满山坡已经种上了果树。这里是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总建设规模为100万亩,各项目区林果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7亿元,林果产业将真正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大民生工程。 为了下好“生态扶贫”棋,呼和浩特持续推进经济林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清水河县百万亩林果基地、和林县30万亩经济林、武川县草本中药材和油用牡丹、土左旗经济林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行生态果园及林下养殖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健全企业产业发展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提供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绿色惠民 在首府,林业为百姓带来的福祉不一而足,且仍在加码。 在一个普通的周末,家住赛罕区的王学渊一家又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蒙树生态科技园。这是一家以树木科技生态为主题开发建设的生态科技园区,集休闲度假、氧吧疗养、树种认知、树种认养、垂钓鱼塘、人文观光、科技体验、生态农业等为一体,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该科技园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平衡的发展与降碳“双赢”之路。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来自市林草局的专家正在生态育林公司开展林业产业化调研,这家公司已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为我市探索森林康养的未来之路、加快绿色变革和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在武川县哈乐村,众多专家学者正在考察调研本土稀缺树种及道地特色中蒙药材驯化繁育林业产业化项目。 …… 为了加快生态产业化建设、产业生态化发展,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市积极探索林权流转和林业投融资机制,对社会资本投资林业项目实行奖补。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种植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科学统筹开发采摘、观光、养老居住、休闲养生等项目,实现国土绿化与百姓增收致富双赢。同时充分发挥蒙草、蒙树等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引进集生态种植、产品加工、储藏、流通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发展“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随着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一大批新型林下经济企业应运而生,林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沿大青山一线的特色林果经济林带,以托县、清水河县为中心的葡萄、枸杞、海红果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基地,以赛罕区、和林县为中心的种苗花卉产业集群和以生态观光为主的3条森林旅游线路。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围绕抓龙头带全局”扶持发展了一批林产业龙头企业,有内蒙古敕勒林海、蒙草、蒙树、托县瑞沃葡萄酒庄、呼和浩特市蒙禾源菌业等。成立大青山林下经济研发中心,开展种苗繁育、成果转化等试验和创新。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统筹发展理念,结合精准扶贫,完成“十三五”经济林建设规划,规划在丘陵区清水河县、和林县、托县以及大青山冲积扇区新建和改造经济林130万亩,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