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有机地调配资源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老话讲,“湖广熟,天下足”,说的就是之前数百年的粮食调运格局。 不过,随着城镇化程度提高和产业布局变化,广东、浙江这些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加工和对外贸易的重镇,原先的粮食调运格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分析: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管理调控无缝衔接才能加大活力。 张子雨:老话讲,“湖广熟,天下足”,顺着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干道,把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运到北方。这种南粮北调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世纪的70年代。不过,随着城镇化程度提高和产业布局变化,广东、浙江这些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在已经从成为了加工和对外贸易的重镇,南粮北调,已经逐步变成了北粮南运。而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方,慢慢地成了北方的粮食主产区,成了全国的米袋子,这些地方出产的粮食,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主销区。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这种变化其实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这种变化的发生,和改革开放是基本同步的。这种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正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逐步与世界结果,而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率先形成了以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相比传统农业,新的产业附加值更高,在市场寻求的引导下,两广、江浙这些传统粮食生产基地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粮食的总需求是不断上升的,传统粮食基地产业结构的转型所留下空档,也让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开始发挥自己的粮食生产潜力,比方说东三省。所以,这些年看到,以往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北的大米享誉全国。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本身没错。不过,如果考虑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因素,就不能单靠眼前的好条件,还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当中的迅速转型,就是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经验,的确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从更宏观的角度,产业转型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也在考验着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能力,考验着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通过这几十年粮食生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管理部门的调控还是很到位的,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交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依然是北粮南运当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有专家就建议,完善发展改革委、财政、粮食、交通、铁路、商务、质检等部门的会商协调机制全面推广散粮运输,强化公路、铁路、水运等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运输组织方式。相信通过这些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北粮南运的格局将会更加完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正所谓: 产业发展有规律,北粮南运新格局。物流基础需加强,高瞻远瞩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