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不再由中储粮总公司作为执行主体组织临时收储,而是由多元市场主体随行就市收购。通俗地讲,今年的玉米,国家不设保底收购价,农民自行选择市场销售,价格随行就市。国家根据农民的种植成本、市场价格,以及耕地面积给农民一定的价格补偿。 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即便因调整种植结构,缩减了种植面积,今年播种面积仍接近1亿亩。12月初是黑龙江省玉米大量集中销售的时间,玉米临储制度取消后,玉米价格如何,销售情况怎么样? 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哈尔滨市宾县长安镇营口屯农民杨成发今年种了97亩玉米,他一直密切关注着玉米的收购价格。“现在附近市场价干粮每斤不到7毛钱,比去年低了3毛钱,如果是潮粮的话,价格更低,我打算明年5月粮食晒干再卖,兴许价格还能高点。”杨成发说。 对于今年的收入,老杨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自家的57亩地,按亩产1300斤、目前干粮市场价7毛钱算,一亩地收入910块钱,加上政府补贴的153.92元,亩收入1063.9元,刨除种子、化肥、机耕费、收割费将近500块钱成本,不算人工,每亩能挣500多块钱。而租种的40亩地,除去500块钱租金,只略有盈余。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这次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方面是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一方面要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据黑龙江省财政厅经贸处副处长王军介绍,黑龙江省已将国家拨付的全部补贴资金总额148.72亿元,按统一标准每亩153.92元,发放到玉米种植者手中。“除补贴外,秋粮收购开始后黑龙江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玉米、提供信贷支持等,为农民卖粮营造好的环境。”黑龙江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玉文说。此外,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今年投放玉米收购资金400亿元,确保省内每个玉米主产县都有农发行支持的企业设点收购,做到“钱等粮”。 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这是改革初期难以避免的阵痛期,但改革的目的不是价格下跌,而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让产业链的运转衔接顺畅起来。 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激发市场活力 国家玉米临储制度改革,使黑龙江省很多玉米加工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位于肇东市的黑龙江龙信锐意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国内大型乳品企业提供饲料的玉米加工企业,玉米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出于对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公司今年7月扩大规模,又新上一条玉米生产线。 “玉米市场化改革对黑龙江玉米加工企业来说是利好,以往黑龙江玉米收购价格高,产品销往南方没有竞争力,玉米价格的下降,不仅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促使土地流转价格降低,为我们今后搞大面积有机玉米种植奠定了基础。”公司董事长何彦辉说。 据了解,为激励玉米深加工企业大幅扩大产能,黑龙江省针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或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补贴,每吨补贴300元。全省享受补贴政策的企业达29家,采购加工量110亿斤左右。 对于今年玉米价格下跌,绥化庆安洪光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洪光早有预期和准备:“过去玉米价格高一些,土地租赁价格也高,造成合作社的保底成本比较高,风险也大。玉米价格市场化对合作社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这次改革,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我省玉米品质,促进粮食市场流通和玉米加工产业发展。”朱玉文说。 集中上市销售压力大 这两天哈尔滨连降大雪,绥化市庆安县永华村农民李发正在收拾自家的玉米楼。“以往这个时候收购玉米的车来来往往特别多,今年少多了。”李发说,“县里乡里粮食局很早就开始挨家挨户地通知,今年国家政策改了,不能及时卖出的玉米,赶紧上架晾晒。” 据黑龙江省粮食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尽管黑龙江省为抓好玉米购销工作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由于产量基数大、农民自储降水能力差、省内加工能力弱、“一季生产、集中上市”,面临外运困难等问题,预计后期玉米销售还有压力。 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数据显示,黑龙江今年预计玉米总产量1000亿斤左右。全年省内加工和饲料转化消耗玉米总量约420亿斤,预计将有580亿斤左右玉米要销往省外,按照有效销售时间6个月计算,每月要销售97亿斤,无论对市场、对价格、对运输都是空前挑战。 为解决铁路运力紧张导致玉米外运难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多方协调,开通了玉米专列。从12月1日起到春节前的两个月,全省的日均装车数量将达到2000车,比10月初增加1200车,极大缓解了黑龙江粮食外运压力。(赵洪波 张士英 朱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