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化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农牧 生态 食药 健康

要闻

政策法规 环境监察 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 绿色企业 气候变化 光荣榜 绿色生活 曝光台 生态印象 自然生态

五赴南极,他让冰盖下的世界不再神秘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维维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25
摘要:历时131天,总航程超过3万海里,搭载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近日顺利回到上海,圆满完成各项考察工作。

 第二看台

  历时131天,总航程超过3万海里,搭载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近日顺利回到上海,圆满完成各项考察工作。在此次南极科考队伍中,有一支来自吉林大学的6人团队。

  带队老师张楠是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这是他第5次参加南极科考。与以往不同,这是他们第一次把吉林大学历时5年的自主科研项目成果——“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用在南极。

  “我们团队钻穿了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这也是我国在南极获取的首个冰下基岩岩心,这意味着南极冰盖下的世界不再神秘。”张楠说。

  再去南极好奇变压力

  黝黑的肤色,这是南极强烈的阳光在张楠身上留下的印记,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1年10月,张楠成了第28次南极科考队成员,为深冰芯钻探项目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他又分别参加了第29、31、33次南极科考。“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时,壮观的景色、新鲜的空气,还有企鹅、海豹,让我觉得那里太神奇了。”他说。

  2018年11月2日,吉林大学科研团队登上了“雪龙”号,加入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伍。作为一名南极科考的“老将”,张楠要带队完成可移动式钻探舱、工作舱的组装和调试,将“雪龙”号船上的物资,从海冰上驾车运到中山站。

  张楠介绍,海冰厚度仅1.1米,下面就是几百米深的海,白天日照强烈时冰面更薄,上面还有许多大水坑。载着几十吨重的物资,雪地车必须异常小心地快速通过冰面,一个不注意车就会陷入水坑里。

  “现在去南极,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工作,不像刚开始去的时候那样充满好奇。”张楠说,随着去南极次数的增多,自己感觉压力也越来越大,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把工作做好、把队伍带好。

  经受考验克服恶劣气候条件

  虽然彼时南极正值夏季,但气候依旧极其恶劣。高海拔、低含氧量,加之随时可能出现冰裂隙,张楠带队每天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中工作。从中山站出发去钻探点的途中,经常有风把地上的雪吹起来,能吹到20几米高。“遇到那种天气,睫毛、眉毛、胡子、头发,全都结了冰。”张楠说。

  1月23日,吉林大学团队开始了正式钻探工作。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师生们24小时不停两班倒。张楠回忆道:“通宵采样对意志力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天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时,感觉站着都能睡着。”

  为防止弄脏冰芯,张楠工作时只能戴毛线手套,金属设备的表面温度能达到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皮肤一旦碰到就会立刻冻伤变为紫黑色。

  5天后,钻探工作进入了深部冰层。为保证采冰的质量,操作钻探设备的张楠需要一直守在不但不保暖还四面漏风的钻探舱。没过多久,张楠的双脚就被冻伤,直到后来已经肿得连鞋都穿不上了。“我的队友们看到这个情况,就想拿吹风机的热风往我的鞋上吹,这样才能有所缓解。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离开钻探舱一步。”张楠说。

  返航前最后一天取得冰下基岩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张楠和队友更多感受到的是骄傲和责任重大。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张楠带领团队终于在钻到191米时进入冰岩夹层,在2月10日成功获取了连续冰芯和冰下基岩。而这时,离科考大部队返航只剩下一天了。

  “当钻穿冰盖、取得冰下基岩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抱在一起欢呼跳跃,那种激动的心情现在根本无法形容。”回忆起当时,张楠仍不免有些激动。

  冰芯被称为“时间的容器”,它“记录”了很多古老的历史气候信息。“采集冰芯后,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古气候变化的过程,从而预测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张楠说,采集冰下基岩,将为南极冰下的地质构造、水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对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南极的冰盖下被人们称为另外一个世界。获取到冰下基岩岩心,相当于找到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张楠说。

责任编辑: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