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新闻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健康 特别推荐 游戏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时尚

特别推荐

“护士妈妈”杨晓玲:大爱编织守护新生儿的翅膀

来源:人民网 作者:编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15
摘要: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工作18年来,杨晓玲累积护理新生婴幼儿超万名,其中挽救过上千名新生早产婴儿的生命,帮助60多名新生早产儿申请贫困救助基金90余万元。

核心阅读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工作18年来,杨晓玲累积护理新生婴幼儿超万名,其中挽救过上千名新生早产婴儿的生命,帮助60多名新生早产儿申请贫困救助基金90余万元。

杨晓玲说,“照顾新生婴幼儿不仅要护理操作合格,更要专业技术过硬。”“不辜负每一位家长的信任和寄托,既要做守护宝宝们的白衣天使,也要做好与贫困早产儿家庭共度难关的准备。”

杨晓玲正在护理新生婴儿。

“呦,宝宝这是怎么了,来给你擦擦小脸蛋。”

“王二娜的针扎过了么?把液体换一下!”

“喏,来给你个小抱枕,让你舒服舒服。”

……

杨晓玲在做护理前的准备工作。

杨晓玲为新生患儿擦拭身体。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育婴中心,护士长杨晓玲一边给新生的早产婴儿做护理,一边叮嘱着身边的护士给宝宝们配药、换液体。咿咿呀呀的早产儿育婴室内,30多张床位摆放地错落有致。保温箱和辐射热抢救台上躺着的小宝宝有孕26周就提前出生的早产儿、也有患有各类疾病的足月儿,他们将在这里与他们的“护士妈妈”们共同度过今年的母亲节。

护士们进行输液后的处理工作

杨晓玲从2002年入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工作,至今已工作了18个年头。她累计护理的儿童数以万计,其中她的护士团队曾成功护理孕26周出生体重600g早产儿,成为内蒙古目前最小早产儿成功抢救的范例。今年五四青年节,杨晓玲的书柜里又添了一份新荣誉——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于这些,杨晓玲显得很平静,“五四奖章评的不仅是一时一事的荣誉,它看重得是你经年累月的成绩与奉献。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儿科护士,只有踏实勤勉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辜负家长们对你的信任,托起更多家庭的希望。”

不抹油自转的“杨一针”

“孩子的监护仪看了吗?”

“输液扎针进行到第几个了?”

“育婴箱里的温湿度数值怎么样?”

……

护士拿手中仪器一扫育儿手环,治疗进程一目了然。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连串轻声地提问在嘤嘤呀呀的哭闹声中紧张又急促。窗明几净的育婴室内,每一个育婴床的床头卡上都有清楚的标明床号、姓名、性别、天数、入院信息及诊断症状。每个刚出生孩子的蓝色育婴环上还印有新生儿的姓名和身份识别条形码,杨晓玲在给一个患有肺炎的宝宝输完液后,拿起手中的扫码枪对条形码进行扫描。仪器上,孩子输液的剂量、用法一目了然。

2002年,杨晓玲入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因为中学时,家中亲人曾突发脑溢血去世,让杨晓玲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她说,自己很早就决定要从事医护行业,要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保护家人的健康。但刚毕业被分配到儿科后,才19岁的她就被病房此即彼伏的哭闹和“像个陀螺似的”的工作氛围吓了一跳。“儿科护士工作节奏紧张、强度大,刚来时确实心里有点发怵。”

“你们都是咱科室里的新鲜血液,放开了、趁热吃!”报到第一天,时任儿科护士长的贾崇玲把亲手做的热气腾腾地饺子端在杨晓玲面前。迎新的第一餐饭打消了她新入职的担忧,“儿科的氛围特别有归属感,像回到家一样。”科室内除了收治感冒、发烧、肺炎、腹泻等患儿外,还会收治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患儿,照顾他们比照顾普通患儿需要耗费更多心力。

“我不让你扎针,你扎得肯定不准!”“你把手伸出来,先让阿姨看一下。”虽已过去了十几年,但一名白血病女孩儿的话至今印在杨晓玲脑海中。当5岁的刘艳敏将长期化疗后苍白的小手伸到她面前时,“我的心咯噔一下,我是真的扎不上去!”杨晓玲说,当年看着身边的赵彩霞护士一边和孩子聊学习,刷刷三两下就把针扎上了,我心里特别佩服,也暗暗为自己鼓劲儿。

杨晓玲为肺炎患儿扎针输液。

恰巧当时杨晓玲自己得了支气管肺炎,每天输液时她不用别人扎针,就拿自己的手练起了扎针的“功夫”。“给别人扎针和给自己扎针感觉确实不一样,”杨晓玲说,针头进入身体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疼痛体验。穿刺技术是护士护理的基本功,先要找准血管,掌握好进针的角度,然后进针头时快速进皮,再慢慢地将针头送入血管内,才能保证一次成功孩子又感觉不疼。以前,儿科护士给孩子扎针都是三个人搭班。“不抹油自转”的杨晓玲为了获得更多临床穿刺的机会,积累经验,她总是冲在同事的前头,不怕苦不怕累。时间久了,由于技术过硬、很少失手,家长们都排队找她扎针,“杨一针”的美名也在家长们中间传开了。

“选择学医就选择了终身学习”

“宝贝妈妈去上班了。”

“妈妈再见。”

……

2012年,杨晓玲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儿科护理专业前往北京参加四部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护士技能比赛。“单位要求复习,就没办法照顾孩子。”杨晓玲回忆道,半个多月的备赛时间里,她每天都要与才2岁大的女儿挥手告别。等孩子的姥姥将女儿领回卧室,自己再进家门钻在书房里学习,往往一学就是一整天。

“上学时老师会教你80%的主要临床表现,但处理好剩下的20%非典型临床表现才是真正考验一个护士水平的尺子。”杨晓玲笑着说,专业合格和专业过硬的区别在于合格只掌握了80%的主要临床表现,而专业过硬就是能对疑难杂症手到擒来。经过努力学习,杨晓玲带领的团队在全国护士技能大赛中夺得了团体第一、个人第五的好成绩。

对新生婴儿进行护理工作。

经年累月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和临床实践也让杨晓玲在2013年调入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新生儿科担任护士长。刚到任不久,一名孕26周出生体重600g的早产婴儿就被推进了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孩子的身体还没一张A4纸大,小手只有成年人一个指头肚大小,”杨晓玲回忆说,看着孩子呼吸急促、全身发紫,首先得帮助他进行肺部的血氧交换。“呼吸关”一过,紧接着要给孩子做母乳口腔护理,零点二毫升、零点五毫升……看着宝宝开始一点一点微量进食,“护士妈妈”们才长出了一口气。经过50多天的救治和护理,孩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新生儿科的护士团队也创造了内蒙古目前最小早产儿成功抢救的范例。

杨晓玲在母乳储存室内检查母乳温度。

2015年,来自锡林郭勒盟的产妇娜仁图雅牵动了杨晓玲的心。当时,27岁的娜仁图雅因早年患有肾功能障碍疾病已经将家里的积蓄掏空了,孩子早产无疑给这个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霜。杨晓玲得知娜仁图雅的老公想离婚的消息后,与护士们出了一条“计谋”,要求娜仁图雅的爱人必须进入育婴房看看自己的孩子,“当他消毒后的大手触摸到孩子的小手一刹那,这个蒙古大汉眼睛里透着慈父的不舍。”紧接着,杨晓玲联系中国人权基金会为娜仁图雅一家申请了4万元的贫困新生儿补贴,娜仁图雅家的难关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十多年来,杨晓玲已经帮助60多名新生早产儿家庭申请贫困救助基金90余万元。

小手牵大手

早产儿重症监护室内,育婴箱里的孩子皮肤像果冻一样。薄如蝉翼的皮肤下流动着红色血液的血管依稀可见。从业多年的杨晓玲对孩子家人的嘱托看得很重,“对新生儿的护理每天、每时都要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她说,每一个经手的宝贝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人家把孩子送进新生儿科,托付给你就是希望我们能把孩子救活,健健健康康地把孩子送回去。”

“做好一件事,肯定是一个团队的力量”

如今,杨晓玲每天清晨7点左右就会准时到新生儿护士科。检查病房、查看夜班护士工作质量、孩子们的治疗进展,然后对白班、夜班护士进行存在问题的指正和疑难患儿的指导。“我确实取得过很多荣誉,但这些荣誉归根结底是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和一个优秀团队赋予我的,”心直口快的杨晓玲笑着说,每年护理上万名新生婴儿一个人是干不成的,更需要院里的支持和一个团队的协作。

指导护士进行育婴护理工作

“做好新生婴儿护理工作不仅要需要设备跟上,关键有了设备你还得会用,”谈起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新生儿科的软硬件实力,杨晓玲底气十足。新生儿脑功能监测仪、亚低温治疗仪、一氧化氮吸入设备、ECMO……杨晓玲的底气是源于医院里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来自于内蒙古医院新生儿科53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队伍,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多学科协作的软实力。

为了救治更多的早产儿、危重新生儿,她牵头开展了早产儿PICC置管、脐动静脉护理、有创血压监测、发育支持性护理等技术目前均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2016年,她又在院领导、科主任的支持和带领下,创建了西部第一家母乳库和早产儿诊疗中心。于此同时她还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五四青年奖章”、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全区技术能手”和“市级优秀护士”“院级优秀护士”“院级A级护士长”“最佳口碑护士”“卫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

杨晓玲正在为新生婴儿进行护理工作。

“也不是没有动摇过,”杨晓玲还记得自家孩子5岁时突发高烧。看着自己“蔫得像面条一样”的孩子,杨晓玲一边给孩子一边赶忙将孩子送往医院。深夜还未过12点,女儿就被诊断出心肌炎。于此同时,杨晓玲的手机却想起了新生儿科的电话,一名紧急重症婴儿刚推进重症监护室亟待抢球。“我们家孩子很懂事,她越懂事,我就越内疚,”说到动情处,杨晓玲红了眼眶。她直言选择医护行业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健康,但从事医护行业后才发现,家人生病时自己却不能陪在他们身旁。

“生孩子的是我,给孩子生命的就是你们。”杨晓玲给记者翻看着出院孩子母亲发来的微信,破涕为笑。她说,每当孩子的家人说“救救我的孩子”时,使命感就不由地涌上心尖。每当孩子的家人道一声感谢时,“觉得那一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伴着一声声啼哭,杨晓玲和她的护士团队们护理好了一位又一位茁壮成长的婴儿,也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

每天,杨晓玲和新生儿科的护士们都会仔细查看孩子们的病例。

采访结束已经将近下午1点,新生儿科的护士们陆陆续续的拿着餐盒,走进挂满了各种感谢信和锦旗的休息间。一边聊着今天护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边交流着哪个出院的小宝宝又有小视频了。扎针、输液、口腔操、围鸟巢……关爱新生婴幼儿的路上,不仅有“杨一针”,还多了“王一针”“李一针”,“自己的快乐、幸福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每次把孩子健健康康地交给他们的家人,我就很幸福。”杨晓玲说。

 
 
责任编辑:编辑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