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2年有关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占死亡总人数的86.7%;现代社会中,慢性病的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医学手段还没有治愈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办法。即使疾病得到暂时控制也还需要终身服药,而且疗效十分有限。从医学研究和各国共同经验来看,提倡公众加强体育锻炼是控制慢性病最成功、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锻炼能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防治慢性病的效果?运动技能和健康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运动技能就一定健康?答案是:运动技能是为了能够让运动持久下去,而健康运动是根本,快乐运动就是为了让健康运动能持续终身。 为了健康工作,开心生活的目标,为了一生的平安幸福,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到运动锻炼的行列里来。特别对青少年而言,及早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必将受益终身。 一、如何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 如果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就会很着急;如果他一年不锻炼,大多数家长却可能会无所谓。这说明很多家长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在学校调查时,我们发现很多初三、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放弃上体育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营养很重要,一日三餐要按时吃饭;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不锻炼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所以家长就认为锻炼与否无所谓。
应该如何让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呢?必须是体育和医疗合作,让医生来说服家长,或者从医学健康角度来说服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不运动对将来健康造成的影响有多严重。事实上,体育和医疗的结合,更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孩子白天在学校已经进行了跑步锻炼,那么放学回家后,家长就不应该让孩子继续跑步了,以免造成腿部训练过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为孩子选择一些其他身体部位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青少年自身该如何选择运动?这应从健康角度出发。原来的观念是“我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但这样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健康需要。青少年的运动选择应先考虑健康再考虑兴趣,比如游泳,它对四肢协调和心肺功能有好处,但是只进行游泳运动而不参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话就会造成大骨骼的锻炼不足,关节发育、骨骼发育、韧带发育等方面都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发育滞后。 二、只要做运动就能健康吗? 我们总说锻炼会增强体质,那么体质增强和疾病发生风险降低之间是不是必然相关?回答是:不一定。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慢性疾病。2013年,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景山学校参与调查研究的1100名学生中,50%以上的孩子身体骨矿含量不足,其中被诊断为骨矿量极低的女生高达4.9%。这些孩子天天在进行阳光体育运动,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过去的调研还发现,专业的柔道、排球、举重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有着高超的运动技能,但按照科学的健康指标衡量,他们并不能达到标准。 这类现象和问题说明,运动技能不等同于健康运动。这也引导我们从新的角度看体育,即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运动?因此,我们应探讨为了健康应该怎么运动。我们选择运动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要有些变化,即这些运动能否充分地满足运动员或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需要。 三、科学锻炼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通过体育锻炼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目前学校进行的体育锻炼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所指的慢性疾病包括所有与运动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以及一些慢性疼痛等。
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就已经出现了脖子痛和腰痛的情况,且这些现象在高中学生中更加严重,其实这些都与运动不足密切相关。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哪些运动能预防这些疼痛;当出现疼痛时,又该进行怎样的体育锻炼来缓解。 另外,我们不能只强调运动的健康性而忽略了运动的快乐性。因此,必须要让运动快乐起来。每个孩子最好能培养一两项能够持之以恒的运动技能,一个能持续进行的运动项目必须是能够带给运动者快乐的,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在运动中受伤。 四、运动是健康要素的必需部分 东、西方人虽然吃的东西不一样,但都可以达到健康。我们人类需要的是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些食物健康要素,也就是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青少年并不是离不开足球,离不开体操,而是离不开这些运动当中的运动健康要素——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性平衡性锻炼等,这些就是所有运动形式下的运动健康要素。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运动,运动不是为了减肥,而体重正常并不代表身体健康,运动是健康要素的必需部分。 五、“三个全面”实现科学锻炼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规划地定期参与体育锻炼(科学锻炼)是维护生命张力、降低慢病风险、对抗亚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具体而言,科学锻炼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全面”:
首先,锻炼种类必须全面。运动要多样化,必须包括心肺耐力运动、抗阻力运动、骨质增强型运动、柔韧拉伸运动、协调练习、灵敏练习、平衡练习等。 其次,运动部位必须全面。身体上下左右前后都要练到。上至颈部肌肉的抗阻训练,下至脚底肌肉的训练,前边的胸肌、腹肌,后边的背肌、腰肌、臀大肌;不仅身体优势侧要锻炼,而且非优势侧也要锻炼。部位不全面会导致某些肌肉运动过度并发生痉挛,而另一些肌肉运动不足并发生退化。 最后,运动强度要全面。不同强度运动的效果不同。大强度的运动效果,不是低强度运动或延长运动时间就可以达到。而强度的大小要有区别地进行个体化评估。如一个卧床老人,下地绕床一圈就可能算大强度运动了,而一个小孩,跑得浑身冒汗,也可能仅仅算是中等强度。同样的运动,反复做,人会逐步习惯,形成能量节省,导致原来的大强度运动也会变成中等强度。运动要产生结果,必须构成螺旋式上升的新刺激,达到人体机能的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