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场哨声响起时,哈兰德与队友们和往常一样,来到他们熟悉的南看台面前的草坪,向空空如也的两万个站立席鼓掌致谢。看台上,守在球迷通道的安保人员向球员鼓掌致意。单薄稀疏的掌声,混着迟滞的回声,响彻西格纳伊度纳公园球场上空。 这注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鲁尔德比”。19岁挪威“小神锋”哈兰德打入了联赛重启后的第一粒进球,他自加盟多特蒙德后已经打入10球,比沙尔克04全队今年的进球都多;多特迎来他们在德甲历史上第800场胜利,取得本赛季联盟最高的第16粒快攻反击进球;沙尔克在主帅瓦格纳带领下遭遇联赛连续8场不胜的尴尬……比这些数据更重要的是,联盟以这场比赛向世界宣告德甲回归,以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展示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鲁尔德比”在德国足球界享有特殊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拜仁与多特的“国家德比”。它是昔日煤炭钢铁重镇的工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硬汉雄风、血脉偾张的代名词。以这样的对决重启联赛,可能是历史的巧合,也可能是历史的必然。 从实力上讲,多特明显高于对手,但“鲁尔德比”从不看纸面实力,有着它特殊的胜败逻辑。疫情在德国暴发前,记者曾到盖尔森基兴采访沙尔克主帅瓦格纳,并在俱乐部新闻官陪同解说下,参观了俱乐部主场、博物馆和球迷吧。 在沙尔克球迷看来,他们能不能赢下德甲冠军都不如赢下“鲁尔德比”重要。事实上,自德甲联赛创立以来,沙尔克从未夺冠,但只要能赢多特,球迷就认为赛季任务完成了一大半。 采访中记者发现,瓦格纳和俱乐部工作人员在谈到多特时,一直以“隔壁那支球队”来代替。后来与球迷交流中发现,两个俱乐部之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公里距离,但球迷界限清晰、态度鲜明,避讳直接称谓对方。 多特球迷称盖尔森基兴为“黑尔讷西”(黑尔讷是盖尔森基兴东边市镇),沙尔克球迷称多特蒙德为“吕登沙伊德北”(吕登沙伊德是多特南边市镇)。黑尔讷和吕登沙伊德都是不太知名的小地方,球迷以此嘲讽对方。 两队球员在转会时都会避免转到对方球队,这意味着“难以饶恕的背叛”。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球员选择转会到对方球队。2000年安德烈亚斯·默勒从多特转至沙尔克,通过三个赛季的努力,才勉强让沙尔克球迷接受。 两队恩怨情仇已经沉淀在球迷的日常生活中,化为无数个难以忽视的细节。多特死忠球迷主场聚集在南看台,沙尔克就偏要把主球迷区设在北看台,一切都要和对方不同。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年来球员、教练走走换换,没有“恩怨”可言,球迷才是“铁打的营盘”,这是德比真正精神内核。 然而,疫情抽空了这个“内核”。德甲联赛重启的巨大代价是球迷无法在场。德国足球职业联盟以及各个俱乐部意识到,空场比赛可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维系比赛做出的无奈选择。 德语里有一个专门单词指代没有观众的比赛——“幽灵赛”。很多球迷组织公开反对“幽灵赛”。他们始终认为,球迷是球队的一部分,没有球迷的比赛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对“鲁尔德比”这样量级的对决来说更是这样,少了球迷现场参与,比赛看上去像是一次比训练教学赛还乏味的演出。没有歌声、口哨声、呐喊声,电视机前可以听清主教练每一句战术指导。 如果没有疫情,西格纳伊度纳公园球场外的酒吧、餐吧提前半个月都订不到座位。8万人球场将座无虚席,媒体席也一座难求,南看台将成为球迷欢乐的海洋。毕竟,多特在过去几次德比中并没占到什么便宜,一次4:0酣畅淋漓的胜利足以令人疯狂。 如果沙尔克球迷开拔到“吕登沙伊德北”为球队助威,“矿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缺乏斗志和争胜的信心。至少,他们会“死”得气概豪迈,被球迷当作英雄接回盖尔森基兴。 现在,一切看上去令人心酸。没有球童、没有握手、没有拥抱、没有庆祝,甚至懒得争吵,球员下场后先领一个口罩,回到座位,队友间隔1.5米远……这可是“鲁尔德比”,裁判下半场甚至没有给哪怕一秒钟的伤停补时。(新华社记者刘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