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新闻 教育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健康 特别推荐 游戏 旅游 娱乐 体育 质监 交通 法治 能源 时尚

文化要闻

非遗 历史 人物 艺文 出版 博览 沙龙 鉴赏 文化要闻 文化产业 文化看点 政策法规 演出剧照

张炜与马未都对谈 不节制的文字将变成埋葬自己的“沙尘暴”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恩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2-21
摘要:2月18日下午,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天津市西青区举办60周年社庆,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与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马未都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与文化的无疆界的对话。

2月18日下午,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天津市西青区举办60周年社庆,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与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马未都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与文化的无疆界的对话。两位相识相知37年的文友至今仍保持着用笔写稿的习惯,并表达了越是在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越要保持对书写文字的苛刻的共识。

谈结缘:张炜因投稿结识“马伯乐”

张炜开门见山地说,他认识马未都已有37年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向《青年文学》杂志投稿,与编辑马未都结识。那时马未都人很瘦,但很有智慧,帮他校改稿件,成为他文学路上的马“伯乐”。

对于《青年文学》的这段编辑生涯,马未都则回忆称,那真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工作带给他无尽的乐趣。他每天上班,都拿一把剪刀,将投稿者的来信挨个豁开。那也是青年作家云集的时代,张炜、苏童、刘震云、王朔等等,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邮寄过来。

谈书写:马未都每小时能抄1500字

“每个人的字迹都表明了对文学的感受及文化程度的体现。有的作品一翻就知道好不好,词不达意,刀刀不见血的作品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校阅。”马未都表示,他赶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辉煌的时代,兢兢业业做了10年编辑。后来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文学界,但他永远怀念做编辑的生活。以至于他现在做文物收藏时,常常都能用编辑的眼光去快速处理事务,分辨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人是讲“对价”的,就是干多少活,就得获得多少报酬;而他做编辑那时,社会上人与人是不讲究公与私的。“当时的情况,我们编辑对于作家来稿改动非常大,到了最后通常誊抄一遍。我正常的写作速度是1500字/小时,一万多字的小说基本上是一天的誊抄。”

谈手稿:张炜手稿已达2000万字

对谈中,两人均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手稿——他们这一代作家书写人生的记忆。马未都称,对于当下的用电脑书写的青年作家来说,用手写字是对人生特别痛苦的磨练,而他到今天都仍坚持拿笔书写。他在网络博客里1600字以上的文章,每篇都有手稿。他笑称,哪天他活不下去了,就卖他的手稿,维持他的晚年生活。

张炜则称,从1973年的第一部处女作开始,他长达40多年的文学写作生涯。只有中间一段时间用电脑书写。他的五笔打得很熟练,几乎到了可以盲打的程度。但他很快又放弃了这种电脑写作模式。“在我看来,文学写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电脑轻巧的笔力,无论你的打字速度有多快,终究没有那种边带着思索,边一笔一画跃然纸上的创作灵感来得真实自然。”

张炜还举例说道,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古船》手稿,在图书市场上颇受读者欢迎。当他看着年轻的时候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手稿,一摞摞地摆在桌子上,一共2000多万字,他并不觉得很辛苦,反而欢乐很多,因为这是巨量的劳动获得的。

张炜还笑称,有朋友跟他讨论,写作无非是把脑子里的东西记下来,用电脑有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这朋友又告诉他在海外华人开的饭馆,没有手擀面,而机器面的口味始终没有手擀面那样劲道;张炜回应称,用笔书写的滋味也如同手擀面,而电脑书写则是机器面,冷冰冰的很机械,看不到作者的心情。

马未都则补充说明道,台湾的颜真卿手稿拿到南京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两岸民众的讨论。在策展人看来,颜真卿的书法文字充满了他的情感。他在稿中那种悲愤的心情全部可以从字迹中流露出来。如果是电脑打字的话就看不到了,这就是手稿的魅力之所在。

谈作品:不要让文字“沙尘暴”埋葬自己

张炜最后总结说道,文学是书写文明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碎片化的文字、放肆的文字,不节制地做文字的堆砌,看起来可以产生数量,可以发生尖叫,但由此造成的文字“沙尘暴”的恐惧,最后一定是埋葬自己。他觉得越是在网络时代,越要一句咬着一句认真地往下写,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时代产生留得下来的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张恩杰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