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16日电 (记者张枨)5月中旬,正是春暖花开、阖家出游之际,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迎来了新一批的参观者。只见一座黑色剧场内,众多充满好奇的观众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他们无需佩戴任何工具,就能穿越时空与真人等比例的虚拟演员一同学习蒙古族传统舞蹈筷子舞、顶碗舞等,原来这是展览馆前不久引进的非遗舞蹈全息影像剧场。
安达文化创作的全息影像《全息筷子舞》。记者 张枨摄 “这个剧场真的是太神奇了,通过全息影像的光影特效能和虚拟的非遗舞蹈演员站在一起跳舞互动,感觉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学会。”观众王晓龙笑着告诉记者。几个月来,这座全息影像剧场已成为展览馆的明星产品,不少观众通过它喜欢上了蒙古族非遗舞蹈。 “这是我们运用新技术融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去年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除了全息舞蹈、还有全息蒙古族婚礼、全息祭敖包等产品,能让观众随时随地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内蒙古安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明介绍。如今,内蒙古已有不少纪念馆、博物馆引进该产品。
安达文化创作的蒙古族非遗文化动漫形象。记者张枨 摄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蒙古族非遗文化,他们还在四年前创建了蒙古族非遗动漫资源库,其后成为国家级项目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如今已制作出《江格尔》《草原英雄小姐妹》等1500多分钟的蒙古族非遗文化、传统故事动漫。 “研发技术并非困难的事情,最核心的关键在于运用什么样的创意把咱们的非遗文化展示出来。经过探索,我们认为让非遗文化产品在新时期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安达文化传媒技术部负责人张文静说。 为此,他们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以及沉浸式互动投影,使用户沉浸到模拟环境中产生互动。目前,已开发出了VR射箭、VR祭敖包、AR蒙古族服饰试衣间、蒙古族元素互动投影等上百部非遗互动产品,走进学校、博物馆、商场等,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从动漫到VR,从全息舞台到沉浸空间,通过数字化的新技术让非遗文化好玩起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构建非遗文化大数据,使咱们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人的了解我们的文化。”赵志明表示。 在呼和浩特市大学生创业园区内的“印象蒙古专业众创空间”,记者被眼前的各式文创产品所吸引,既有蒙古包形状的音乐播放器与加湿器,也有马头琴形式的优盘和工艺摆件,还有用蒙古族毛毡所做的钱包、电脑包、文件夹等…… “我们将蒙古族非遗文化元素与科技产品相结合,设计研发了上百种非遗文创产品,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将其创作的马头琴、剪纸、绣片等添加到产品外观上,使这些产品兼具时尚性与实用型,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内蒙古印象蒙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向记者介绍。 随后王强将一件蒙古包震感音乐播放器放在桌上,只听得一首悠扬的草原呼麦响起,仿佛现场聆听。“这是我们具有专利设计的播放器,由于外观和音响效果俱佳,销量已过万。当每次使用这些产品时,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我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只要出现‘无处不非遗’的画面,非遗文化就一定能焕发新的活力。”王强说。 安达与印象蒙古只是内蒙古众多非遗文创企业创新发展的缩影,为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给予了资金引导、场地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资源整合等支撑。 “我们通过逐项梳理四级名录体系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建档归类、查遗补漏,基本完成了呼和浩特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旗县区级四级名录体系电子库建设工作,达到了保护项目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并为非遗传承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对接提供支持。”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党委副书记张丽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