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老舍文学奖又闹起了一场风波,不过只是小水花而已,没有多少人感兴趣。 资料显示,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的文学奖,主要奖励北京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今年应该是第五届老舍文学奖,但名称模糊处理成了“2014年老舍文学奖”,给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据北京市文联相关人士介绍,本年度的老舍文学奖改由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联合主办。资金的问题将寻求别的途径解决,获奖作家颁发奖牌,往年颁发的奖金今年暂时没发,至于未来能否颁发奖金,没有确切的说法。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说“文学奖办得挺好的,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为什么揪着奖金的事情,发奖多重要啊,奖金有什么重要的?”舒乙说:“这是一出荒诞闹剧,所谓整顿文学奖项,不知是谁在上报审批过程中,层层审批,老舍文学奖竟然被取消了。所以我给上级部门写信反映,最后还是确定把老舍文学奖继续举办下去。” 说了半天,还是行政、权力在起作用,而不是文学本身的原因和力量。 想起30多年前,文学是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股潮流,从艺术荒芜中走出来的全国人民热爱文学,一篇有影响的小说发表,几乎识字的人都在看,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成了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远比今天谈论电视剧明星的气场大。那时候全国没有几个文学评奖,得一个全国短篇小说奖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获奖者成了尽人皆知的名人,其响亮甚至超过前两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随着社会发展渐渐步入正轨,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关心文学的人越来越少,用作家、评论家王蒙的话说“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奖却越来越多,全国的、地方的、政府的、民间的,还有金盾文学奖、铁人文学奖一类行业的,奖越来越滥,也越评越烂。笔者听说,某单位的一位领导多年来当着几十个文艺奖的评委,他哪有那么多工夫看那么多小说电影电视剧,不过随便翻翻,听人说说,再接几个熟人的电话,凭印象和与参评者的生熟程度在选票上划划勾儿罢了。拉拉关系、走走过场的许多文学艺术奖也渐渐失去了公信力。 如此这般,本来关心文学的人就越来越少,而本来不多的喜爱文学的人也不关心谁得了奖。文学艺术评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热爱文学艺术,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的许多评奖却起了反作用,成了照顾、平衡的手段。诺贝尔文学奖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年只颁给一位作家,评了一百多年,仍然是有生命力的。而中国的文艺奖昨天改今天变,有时下双黄蛋,有时生三胞胎,成了网民的笑柄。 这回老舍文学奖风波的好作用就是让关心文学的人想想文学艺术奖应该怎么评,怎样才能回到文学本身。至于老舍文学奖该不该存在,发不发奖金那是有关部门、有关企业、有关人士的事儿,不过总的来说,文学艺术奖种类太多、评选项目太多,应该多做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