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周末,风雷京剧团偌大的院子里悄无一人,但二楼团长办公室里,松岩还在电脑前面忙碌。“我每天有事儿没事儿都想到团里来看看,不过来心里就不踏实。” 采访的这一天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对松岩并不普通。四十年前的这一天,正是他来风雷京剧团学员班报到的日子。已经在这个胡同里迎送了四十个寒暑的他说:“我和京剧、和风雷京剧团早就长在一起了。” 松岩算是出身京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很小就显示出了独有的天赋。 不过,学习京剧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即使有天赋也得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朝一日成为台上的角儿。松岩至今还记得六七岁时,每天早晨四点半跟着上早班的妈妈出门,坐头班公交车去老师家里练功,“那时候天都是黑漆漆的,走在胡同里害怕极了。”身上还总有老师抽打留下的痕迹,“不过,行里人都说,老师打你那是往你兜里塞钱呢。”松岩说,这么一想,再疼也都熬过去了。 二十岁时,他主演的《界牌关》获得全国京剧大奖赛荧幕奖。特别擅长猴戏的他,还凭借《闹龙宫》一剧获1992年北京市中青年戏曲调演集体奖和个人表演奖,成了北京京剧界小有名气的“美猴王”。与一般演员不一样,只有小学文化的松岩特别爱琢磨。他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给白骨精“加戏”,“你不突出白骨精的恶,就不能让孙悟空的形象更高大。”当武生戏演成了角儿,他还是不满足,三十多岁又开始“跨界”学习老生。一边演武生,一边学老生,虽然不容易,可他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大角儿,还得演好老生戏才成。 大多数的角儿就是琢磨戏里的那些玩意儿,松岩还琢磨“跨界”。2001年任职团长,他成为既在台前表演,又在幕后忙碌剧院管理的“跨界团长”。 在许多大院团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风雷这种小团的困境可想而知。但松岩知道不能让这个创立于1937年的老团在自己手里没落,于是总结出一套“夹缝求生法”。“那些大的演出轮不上我们,那我们就找那些大院团看不上的演出。”他为了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找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宾馆、学校。正是他的锲而不舍,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年底,大概15个月的时间里,风雷京剧团一共演出793场。而在他接手前,每年演出只有一百多场。最忙的一次,松岩带着脸上的猴妆,一晚上开车跑了七个场子。 2015年,北京话剧市场上出现了一部颇受关注的小剧场话剧《网子》,剧中将一段有血有泪的梨园故事讲得淋漓尽致。仔细一看主创名单,原来是风雷京剧团制作、松岩自编自导自演的“跨界”作品。 松岩大概是北京京剧行里看话剧最多的了,不仅喜欢老一辈艺术家的《茶馆》,也爱看孟京辉的先锋话剧,就连当下很火的《驴得水》也早就看过了。“小剧场话剧投入低,又能和观众近距离接触,我们还能通过话剧舞台去传播京剧魅力。”松岩说,他一方面希望风雷京剧团能够多一条腿走路,另一方面也非常看重话剧市场中的年轻观众,希望通过话剧舞台为京剧吸引更多观众。 《网子》上演一年多来,已演出46场,票房收入一百多万元,不仅收回成本还略有盈余。一年多就收回成本,这在话剧市场上并不多见。2017年,《网子》还将升级到大剧场,巡演四十场左右。“身上有一种压力,永远不能松口气,老得想着剧团下一步该怎么办。”虽然嘴里说着压力大,但松岩乐在其中,说起接下来的计划信心满满,“我们计划连续推出三部京剧题材的话剧作品。”(牛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