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 桃竹锦鸡图轴 元 纸本 102.3×55.4cm 元代花鸟画在取景与造境上承袭了宋代全景花鸟画的传统,但在赋色上变华丽为单纯,以墨代色,以勾、皴、点、写等较为丰富的技法语言代替烘染。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墨花墨禽类作品,这类作品打破了以勾勒填彩的传统画风,成为花鸟画史上精彩的一笔。 墨花墨禽类的作品个性鲜明,成为元代花鸟画的主要力量。画家王渊又是这类作品的推动者,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王渊字若水,号澹轩,生卒年不详,《图汇宝鉴》卷五《元朝》卷中曾这样记录王渊:“杭人,幼习丹青,赵文敏公多指教之,故所画皆师古人,无一笔院体。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荃,人物师唐人,一一精妙。尤精水墨花鸟竹石,当代绝艺也”。《辍耕录》卷七中记录王渊为:“善山水人物,尤长于花竹羽毛,幼时获传赵魏公,故多得公指教,所以传色特妙,天历中,画集庆龙翔寺西后壁,时都下刘总管着总其事,刘命若水于门首壁上作一鬼,其壁高之余丈,难于着笔,因取纯粘粉以呈。刘曰,好则好亦,其如手足长短何?若水不得其理,因具酒礼再拜求教于刘,刘曰‘子能不耻下问,吾当告焉,若先配定尺寸,画为裸体,然后加以衣冠,则不差矣’,若水受教而退,依法为之,果善。” 通过以上两段文字记载不难看出,王渊的师承关系明确,早期得赵孟頫指点,又师法郭熙、黄荃以及唐人,尤其是山水、花鸟、人物“一一精妙”。王渊作为知名画家还能向管事者虚心请教,好学程度可见一斑。因此被《图绘宝鉴》评为:“当代绝艺”。 出自王渊之手的《桃竹锦鸡图》属于墨花墨禽类作品。该画长102.3厘米,宽55.4厘米,整幅画描绘了山静水流、澹竹花开、幽鸟幽栖的景象,呈现出景物春融、安静祥和、雅意周正的画风。画幅正中的太湖石上一只锦鸡(又说‘锦雉’),悠闲地梳理着胸前的羽毛,另一只则半藏于太湖石的后方,昂首凝神,静静地注视着画面上方,将观者的目光牵引至此:春风中绽放的山桃枝上,一只活泼的山雀正在昂首吟唱,身旁的几枝竹叶穿插其间。远处的溪水载着几片摇落的花瓣缓缓流出,拍打着长满浅浅草芽的溪岸及岩石,回荡起片片涟漪。一派春的气息跃然纸上,恰有南朝诗人王籍所写的“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境。作者将画中的桃花、流水,澹竹、禽鸟等这些优美的形象组合起来,有动静相生之感。丰富变化的墨色既素淡又“绚丽”,那种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被活脱生动地再现出来,真可谓是妙不可言。 《桃竹锦鸡图》是王渊作品中的典范。画中左下方题款:至正己丑,王若水为惠明作山桃锦鸡图,钤朱文“澹轩”,白文“王若水印”。该作品除立意与造境外,画面中的技法语言也是较为丰富的。整幅作品用笔工整,气势恢宏有黄筌遗韵。画面中的锦鸡用了勾、皴、点、染等各种技法语言来完成。并将这些技法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再加上丰富的墨色变化,十分准确地塑造了锦鸡的“华丽”,精彩至极。桃花枝杆熟练地运用勾、皴、勒等技法表现,并用淡墨灵活渲染,苍老的枝杆由此挺立画面。桃花用点染结合的方式完成,下笔先用淡墨点出花的大致形状,再细致地染出花瓣的结构并区分出浓淡、遮让、远近等关系,尤其是花瓣结构用笔的微妙变化,看似轻松随意却是一丝不苟,这种在素淡中求绚丽的变化正如前人所说“墨写桃花似艳妆”。花叶的处理是用饱含水份的墨笔点写而成,又自然地区分出墨的浓淡变化。竹竿并未用双勾填色的传统方式完成,而是采用了中锋用笔的写意形式来表现并在竹节处略作补充,竹叶先用淡墨撇出定形,随后再做补笔,巧妙地将竹叶的团块、前后、翻转等关系有序地区别开,并在两片叶子的交汇之处留出一道小小的空隙,起到了竹叶间相互避让与区分的作用。这一技法的运用早在赵佶的作品中已有体现,南宋时期已被广泛应用,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便是其中一例。这种技法只能采用涂染的方式完成,容易造成呆板与僵滞。而王渊的这几片竹叶虽然采用了这种方式完成但只是局部使用,并未出现呆板之感,反而富于变化。 造型别致的太湖石,先用淡墨勾出轮廓之后,再用干笔皴擦石头的结构,尤其是重墨重复皴擦的部分结构清晰,明显有南宋院体山水的风格特点,最后再用淡墨整体渲染区分阴阳。墨色的浓淡变化让画面中近、中、远三块石头有效地拉开了距离。石下的浅草采用细笔点写的方式完成,粗细、聚散富于变化又整体统一。远处的一湾溪水勾线轻松柔和,用笔略显随意,将刚刚解冻的一湾春水勾画得贴切生动。近处右下方一株野草用较重的墨笔写出,穿插有序起到了压角、收边、稳定画面的效果。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桃竹锦鸡图》中重墨主要集中在锦鸡、竹叶、石头的阴面。淡墨主要用于桃花、桃叶、浅坡、水草以及远处的竹叶等,而最重的墨则用于桃花的花蒂上,秩序感极强。 按古文记载王渊师承黄筌,在色彩上应该是有院画 “富贵”之感的,然而《桃竹锦鸡图》却并非如此。整幅作品墨色变化丰富,充满了节奏感,像一曲动听的乐音一样回味无穷,更像是被洗掉了铅华,没有浮躁,只有素淡与雅致。这幅画不仅是王渊的经典之作,也是元代墨花墨禽类作品中的典范。(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