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洛阳市博物馆内陈列的一座北魏时期的“升仙画像石棺”,被游客扔进不少硬币,俨然成了“许愿池”。 在文物、风景名胜、自然景观区“撒币”许愿并不是近日才有的,近年来,媒体报道多有提及,这类行为数不胜数,比如,雷峰塔和地宫遗址高出地面近3米,外有高2米左右的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墙上方没有全部封住,这给了一些游客可乘之机,遗址几乎被满满一层硬币和纸币铺满了,远看仿佛钱山;西安广仁寺康熙御制广仁寺碑的碑头被钱币包围;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的石刻造像前堆满了游客从玻璃缝隙中塞进来的钱币;湖北秭归屈原故里内,战国悬棺上游客投放的钱币堆积如山…… 不胜枚举的例子让人大为震惊,文明旅游去哪了呢? 投掷钱财祈福起源 向水池、文物、雕塑投掷钱财的祈福方式从何而来?为何人们至今屡禁不改呢? 对此,历史出处已无从考证,记载说法不一,古今皆有,下面罗列一二供大家参考。 厌胜说 厌胜,也称压胜。秦后,由于货币统一,一种民间巫术“厌胜之术”流行开来。这是指借用一些“厌胜物”达到诅咒或祈祷的目的,其中,“厌胜钱”最为常用,“厌胜钱”要么佩戴在身上,要么投掷到水中,以求通天达地之果。 魏晋时期陈寿所著《益都耆旧传》中, 描述了一个传说,有人就因为从井里捞出了别人的“厌胜钱”,于是出现恍惚不安的症状,此症状在重新将“厌胜钱”投入井中才恢复了正常。 祭祀说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深谙此道,不仅将牛、羊、猪列为“太牢”,在祭祀中供奉给神灵享用,也还会将玉器通过火烧、土埋、投河等方式奉献给神灵。历朝历代,或许祭祀细节不尽相同,但本质没有变化。“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和打仗,并列为最重要的事。 武则天曾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的七月初七去嵩山祈福。她所使用的祈福方式便是投下金简一通,以乞三官九府除却自己的罪名。只是武则天没想到,自己投出的金简最后没有到“三官九府”手中,而是在千年之后,被一名采药的农民捡到了,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里。 喷泉说 只要有硬币和喷泉,人们就会将硬币抛到喷泉中。这一传统起源于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古代的很多地区,要找到可饮用的水源并非易事。因此,那些有清水的地区,早期很多欧洲部落都认为是神的恩赐。 即使后来修建了水井和喷泉,认为水是上天送来的恩赐的观点依旧存在。在早期水井和喷泉的旁边都有神的小雕像,人们以此将水源变成了一处圣地。向神供奉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事,以此来平息神的怒火,或者作为人们得“福”的报答。于是在井边或者喷泉处,人们会抛一枚硬币,送出一个祈祷,这就是早期许愿的形成。 在英国诺森伯兰郡有一处水井的硬币格外多,都是人们抛进去以祈求凯尔特水井和泉水女神寇文绨娜的。后来,人们在那里发现了1.6万枚不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硬币。 奥黛丽·赫本说 世界上最有名的许愿池当属罗马的Trevi喷泉。在Trevi喷泉建成前,罗马人最喜欢去城里的Virgo沟渠丢硬币,“Virgo”是引导又渴又累士兵的女神之名。传说在那里掷一枚硬币可以许3个愿望,但是最后一个愿望必须是“一定会回到罗马”。在Trevi喷泉建成之后,人们纷纷转向Trevi喷泉丢硬币。这座喷泉有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是世界上最为壮观和宏伟的喷泉,还因为1954年的两部电影《罗马之恋》与《罗马假日》,前者在影片中提到,背对许愿池抛3枚硬币,投进一枚代表找到恋人,投进两枚代表彼此真心相爱,投进三枚代表蜜运成功,婚后一起重返罗马;而奥黛丽·赫本和鼎鼎大名的《罗马假日》,彻底让许愿池成了西方人寻找美好爱情的象征性祈求方式。 …… 无论是哪一种起源,如今看上去,局限性都很强。但现如今到处抛撒钱币的行为,让人不得不佩服撒钱币的人们超强的想象力和超强的祈福许愿决心。 是祈福还是市场导致的破窗效应? 除了溯源以外,大部分公众将这样的行为归咎于行为人自身素质不高,从众心理较大,属于破窗效应,导致了更多的不文明行为。 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破坏。同理,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前边提到的那一座北魏时期的“升仙画像石棺”被扔进了硬币,紧接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往里扔硬币。 对于撒币行为,不能忽略的则是传播的力量,国内许多旅游景区之所以被投币许愿困扰,最早来自于旅游资源的匮乏、旅游开发的落后,以至于只能编纂故事来吸引人流,也就出现了一些导游挂着耳机、满嘴“跑火车”的现象。 “这个山峰像一个送子观音,这个地方曾经是×××人喝水的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口泉眼,丢进去一枚硬币,再喝几口泉水,几代人都中了状元。” 不得不说,导游在变身导购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网文作家”。 一个投币祈福的故事能持续上千年,导致景区、文化场馆秩序得不到更好的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导游市场日益规范的情况下,培训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景区不应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底线,青春痘虽然暂时没有长在自己脸上,它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不要让祈福变成灾难 在中国,作为一种民俗,祭祀祈福活动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这些活动中的一些行为成为文化符号被留存和保护,但要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随处撒币,不分场合地祈福,已经成为一些景区和文化场馆的灾难。 弘博网曾经发文提到,“对于文物和遗址来说,‘被钱砸中’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反而威胁到自身安全。可移动文物大多饱经风霜、质地脆弱,被坚硬的硬币砸中,无疑是‘飞来横祸’。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例如雷峰塔这样的土遗址来说,遗址土体作为地表岩石风化产物的堆积物,组成元素复杂,结构比较疏松,加上土体具有易崩解的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有破坏性的干扰,极易导致土体瓦解。游客投掷钱币时的冲击力以及钱币上携带的大量细菌和微生物,都会对遗址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景区工作人员清理钱币时会进入遗址,踩踏与捡拾必然会对遗址造成二次伤害。” 其实,文物保护和文明旅游都是一样的,并不是需要每一个人多做什么,重要的往往是不做什么。动物园里不投喂动物、文博场所不投掷硬币、文物古迹不乱写乱画、旅游景区不随地吐痰……文明旅游、有序参观,共同维护景区秩序、保护文物安全,就所有游客、观众应该遵守的“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