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湘潭,层林尽染,金桂飘香,红枫如火。位于毛泽东同志故乡的湘潭大学正在举行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校党委书记黄云清刚作完《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的报告,便开始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您觉得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应当如何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黄云清:具体到高等教育事业,这个初心就是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新期待与新需求,为推进国家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更多成果与智慧。而要坚持好、实现好这个初心,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在高校的办学理念、改革发展与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记者:作为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综合性大学,湘潭大学如何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黄云清:初心,是一个引起湘潭大学人强烈情感共鸣的词,既鲜活,也具体,那就是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湘潭大学在办学之初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肩上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湘潭大学复校之初,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教师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当时还是一片黄土荒地的湘潭大学,宿农舍、点煤油灯,边劳动建校,边进行教学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创业,把学校建设成为现在拥有4万名师生员工的现代大学。从目前的办学水平来看,湘潭大学的国际和国内声誉在同梯队的大学中比较靠前,培养了以3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友,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尤其是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一直居于全国高校前列,今年又获得立项资助35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2位。学校一直注重毛泽东思想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这些办学成绩的取得,自然是得益于坚守“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这一初心,不断砥砺前行。 当然,我们讲到初心,讲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上来。大学的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坚持不忘初心,担当大学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落实好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湘潭大学地处湖湘文化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和血脉,这种文化优势和红色基因,转化成了教师们育人育才的责任与情怀。例如,我们复校初期来校的李寿佛老师,80多岁了,从教64年,退休后还在一直搞科研、教学生,培养出了2名院士和一批数学领域的杰出学子。 记者: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湘潭大学如何贯彻落实? 黄云清:这一关于高等教育的新论述,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与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相比,“双一流”建设更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统一,更强调综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统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一重大关系?我认为,就是要遵循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发展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并在遵循规律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对于湘潭大学来讲,就是把建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并按照这个要求去努力。我们理解,“建设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表征是“现代化”,核心是“高水平”,途径是“鲜明特色”。“鲜明特色”,即应根据自己的传统、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坚持原有特色、培育新兴特色、挖掘潜在特色;“高水平”,包括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成果创造、高水平的社会服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高水平的内部管理等;“现代化”,包括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大学人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既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湘潭大学的发展实际;既是对学校60年实际办学的衔接和集成,也是发展和提升。未来,首先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培养和引进人才,主动去寻找人才,确保高水平的师资。其次,学校发展的重点仍然立足于人才培养,这是我们的立校之基,不能丢掉。最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个体的潜能。通过综合改革,逐步实现学校发展的“五个一”具体目标,即一个好的“制度”、一个美的“环境”、一个大的“增量”、一个高的“质量”、一个宽的“道路”,争取到2044年,即湘潭大学复校70周年前后,实现全面建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大学的目标。(唐湘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