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网络游戏都会成为热点话题。这些年,网游产业虽有波折但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国内游戏市场不断扩大,中国自主研发游戏的海外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也逐渐提升,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提升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科技感。但同时要看到,网络游戏中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确实存在,青少年沉迷游戏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可否认。对此,视而不见不可取,仅靠道德义愤也于事无补,必须客观理性地加以分析。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互联网改变时代的大框架下来思考,就会发现网络游戏既是互联网改变社会的内容也是改变社会的方式。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4.84亿。如果我们承认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正在并仍将向纵深发展,那么,可能就必须承认网络游戏不但已嵌入当下社会生活,而且形成了影响未来的趋势。 网游固然是文化产品,同时也是科技产品。而任何一种新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诞生,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改变,从电话、手机到短信、微信等,都是如此。这种影响会持续一到两代人,直到新技术完全整合进社会为止。比如,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开车时接打手机或发短信,又会带来安全隐患,这就需要通过对手机使用作出规范,使这一新技术产品更好地整合到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不论是制定网络游戏的行业规范,还是改良其发展格局,措施不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着眼于促进网络游戏的社会整合,并以是否有利于尽快完成这种整合为标准。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外部规范之外,还应改善和拓宽网游的社会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整合的能力。时下,《肿瘤医生》《坎巴拉太空计划》《微积分历险记》等功能性游戏越来越受重视,这提示人们,游戏作为辅助学习的方式,应该走出作为娱乐手段的单一发展模式,在文化、教育、军事、医疗等领域深度应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玩家正在自主拓宽游戏的社会功能。最近,3名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大三学生把母校图书馆、宿舍、教学楼和食堂等植入“大富翁”游戏的地图之中,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前不久,上海7名高中生开发了一款名为《自我性赖》的游戏,创新了中学生性教育的方式,也广受好评。这些都为游戏社会功能的拓展提供了经验和启迪。 此外,或许也是更重要的,网游本身的科普价值和审美价值应得到更多发掘。作为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网游为用户提供了体验科技成果的最生动的平台,特别是随着AR/VR技术发展和5G技术的成熟,传统游戏的参与限制将进一步被突破,科技美化生活的意义也会被淋漓尽致地体现。网络游戏提供的沉浸式、互动式审美场景,则为社会美育开辟了广阔空间。在这方面,《尼山萨满》《千里江山图》等都已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总之,疏解网络游戏困局,关键在于加强社会整合,这就要求从网络游戏的生产者、运营者和监管者等多方入手,强化网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明确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产品、科技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属性,建立健全网游行业规范,拓宽网游的社会功能,让网游与社会“和谐”相处。 |